2006年以前,國內PTA行業發展緩慢,產能缺口較大;PTA上市后,行業迎來快速發展期,我國隨即躍升為全球最大的PTA生產及消費國。
產能周期變化
PTA期貨上市之初,國內產能規模僅945萬噸,產能缺口較大,對外進口依存度超過50%。2006年以后,較大的產能缺口及高額利潤刺激民營資本大舉進入PTA行業,新項目紛紛立項上馬,PTA行業隨即開啟一輪大規模的擴能運動,2011—2012年便是此輪擴能周期的高峰。截至2019年年底,國內PTA總產能、有效產能分別為5449萬噸、4856萬噸,自2006年起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14.43%、13.42%。
依據產能周期理論,我們對PTA行業產能周期作出如下劃分:
1.2007—2014年產能快速擴張。
2.2012—2014年產能走向過剩。
3.2013—2016年落后產能出清。
4.2017—2019年行業逐步復蘇。
5.2019年開啟新一輪產能周期。
2007—2010年為擴張階段初期,產能存在較大缺口,行業處于高景氣度周期,開工率維持高水平,企業生產利潤豐厚,基差結構表現為期貨升水。2011—2014年為擴張中后期,新裝置大量投產,產能過剩問題開始出現,市場步入景氣下行周期,行業開工率加速下降,企業利潤急劇壓縮,商品價格深度下跌,部分高成本裝置出現虧損,基差結構轉為期貨貼水。2015—2016年,產能過剩日益加劇,行業步入景氣低迷期,商品價格長期低位徘徊,行業陷入大面積虧損,高成本裝置開始大量退出市場,有效產能顯著下降,落后產能出清步入加速階段,市場預期未來供需環境改善,此時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提前反映,基差結構重回期貨升水。2017—2018年,伴隨著供需環境改善,行業迎來整體性復蘇,市場景氣度穩步回升,企業盈利狀況明顯好轉。2019年,行業復蘇到了中后期,新的供應缺口開始出現,現貨供應緊張時有發生,基差結構表現為期貨貼水,但此時新一輪產能擴張已然開啟。
產能結構變化
過去十年,PTA行業產能結構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具體體現在行業寡頭化、裝置大型化、產業鏈一體化三個方面。
從行業集中度看,2011年前5名產能占比65.5%,2020年7月前5名產能占比65.2%。雖然前5名產能占比變化不大,但上榜企業名單基本更換,且產能逐步向頭部企業集中,逸盛、恒力等龍頭企業優勢愈加明顯,行業逐步形成寡頭競爭格局。寡頭企業不僅在產能上占據絕對優勢,在生產技術、產業鏈配套及管理水平上也明顯占優。
從裝置規模看,得益于生產技術不斷進步,PTA裝置規模日趨大型化,單套產能從最初的60萬噸提升至250萬噸,未來甚至超過300萬噸,而規模大幅提升的背后是裝置加工費顯著下降。有關數據顯示,不同產能規模的裝置成本差距較大,目前國內PTA加工費在350—850元/噸。在新一輪產能擴張背景下,未來PTA加工費預計會壓縮到600元/噸以內,迫使行業落后產能出清,實現新舊產能的市場化更替。
從行業發展來看,過去國內PTA發展瓶頸在于PX,而PX高度依賴日韓、中國臺灣等,進口依存度高導致產業鏈定價權旁落。不過,隨著煉化項目審批放開,PTA民營巨頭紛紛向上游拓展,2019年恒力煉化投產標志著行業一體化發展加速,真正打通了煉化—PX—PTA—聚酯全產業鏈條。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有配套PX的PTA產能達3113萬噸,約占總產能的60%,較去年提升了11個百分點,而有配套聚酯的PTA產能達3993萬噸,約占總產能的77%。
綜上所述,在過去十余年間,國內PTA行業經歷了一輪完整產能周期,我們對不同階段下行業景氣度及期現基差結構等特征進行剖析歸納,期望對新一輪產能周期下的市場研判有借鑒意義。同時,PTA行業逐步形成產能寡頭化、裝置大型化、產業鏈一體化,使得頭部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占據絕對優勢。未來行業新舊產能更替進程有望加速。(賀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