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以來,股債在國內經濟復蘇回暖和外部風險加劇的雙重環境中運行,目前進入盤整振蕩階段。目前市場仍處在國內政策暖風頻吹和外部不確定性激增的環境中,消息面的影響對市場情緒和趨勢節奏將形成沖擊。
短期內,期指、期債將大概率分別維持高位區間振蕩、低位區間振蕩的運行態勢。結構上,IF、IC的20日區間中值4640、6450分別支撐良好,IH則面臨20日區間中值3290附近的壓力,長債相對中短債偏強運行,套利投資者可多強空弱對沖操作。
隨著經濟基本面企穩,企業盈利能力增速有望持續回升,8月是中報的密集披露期,更多行業將會迎來改善,市場逐漸從流動性轉為基本面驅動。
從國內政策層面來看,流動性和政策信號已經比較明確。一方面,全球流動性均確認了二階拐點,流動性最寬松的時候已經過去。國內進入了穩貨幣、寬信用的階段,貨幣政策延續了“靈活適度”的定調,更加強調“精準導向”,刪除了“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市場對貨幣政策的謹慎預期比較一致,債市加杠桿較為慎重。另一方面,政策穩中有進,暖風頻吹。會議維持“擴大消費、擴大投資”的總定調,后續關于雙循環、深化改革的政策,以及十四五規劃的落地將有望繼續提振市場風險偏好。股債此強彼弱的聯動性仍將持續,資金在兩個市場間的流動可能更加頻繁。
從股債流動性角度來看,后續利率債集中供給對資金面的壓力或將對二級債券市場產生拖累。由于6—7月抗疫特別國債的發行使得一般國債和地方債的發行節奏整體推后,8月將成為一般國債、地方債(尤其專項債)放量的月份,利率債發行可能超2萬億。反觀股市流動性,市場增量資金仍在持續流入,一方面,7月下旬以來,北向資金明顯進入“做差價”模式,資金流入、流出相伴而生,雙邊波動明顯加劇。另一方面,與北上資金反復進出不同,兩融余額近日持續增加,從7月初不到1.2萬億元增長至目前接近1.5萬億元,創五年來新高。中期來看,股強債弱的局面將繼續促使投資者降低固收類資產的配置。
從外部環境來看,中美分歧將主要從市場情緒層面對國內股債市場產生影響,是制約股市和支撐債市的一個不確定性變量。在美國大選前,中美分歧依然會保持高頻率、低影響的特征。(何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