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來看,市場對國內經濟形式的判斷較為樂觀,疫情幾次小規模反復均得到有效控制,市場信心增強。未來貨幣政策傾向于精準滴灌,利率普降概率較低。
近期期債反彈主要是受到外部事件的影響,隨著時間推移,事件沖擊的邊際效應逐漸減弱,影響利率的主要因素仍將回歸至基本面。當前需防范期債下跌風險,建議在2.9%附近逐漸配置期債空頭。
7月底,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為下半年經濟政策定下基調。盡管會議刪去“降息降準”表述,但也沒有明確表示將收緊貨幣,對于后續政策取向的判斷仍然要以基本面和政策面的增量信息為基礎。
從對信用擴張、經濟復蘇、通脹和失業率等方面來看,短期可能不支持貨幣政策收緊,但近期疫情的有效控制增強了市場對經濟復蘇的信心,經濟最壞時點已經過去,盡管失業率脈沖上升可能觸及6%的紅線,但整體來看風險依然可控。
從政策目標的角度看,國常會提出今年金融系統合理讓利1.5萬億元。其中,利息讓利9300億元,直達政策工具和延期還本付息讓利2300億元,銀行減少收費讓利3200億元,達成今年目標可能不需要下半年貨幣政策再加碼。
上周央行公布的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再次強調了貨幣政策未來將精準滴灌,同時也表示全球低利率環境目前并不適合中國,主要原因是中國經濟潛在增速更高,具體體現在中國人口撫養比相對較低、技術進步的空間與動能仍然很大、內需潛力優勢巨大等長期結構性因素。
站在當前時點,期債在經歷了近期的反彈行情后,可能重回下跌通道。一方面,市場已經對中美兩國的博弈有了新的認知和預期,除非有新的因素出現,否則對利率的影響仍將重回基本面。另一方面,上半年的低利率環境導致部分行業出現“脫實向虛”,資金產生空轉套利的行為,因此利率的普降較難發生。
盡管歐美各國利率屢創新低,但受疫情影響,當前各國的經濟狀況不同,貨幣政策也將出現分化,現階段中美利差參考價值大幅降低。因此,對未來利率的最大影響因素是國內經濟基本面的情況,當前國內經濟企穩復蘇勢頭無法證偽,年底經濟有望重回疫情前水平,降息必要性大幅降低。
綜上,通脹溫和+PPI觸底回升,國內經濟企穩復蘇勢頭無法證偽。在短期較為樂觀的經濟復蘇背景和市場熱度的推動下,股市有望延續上行,資金繼續從債市流向股市,而經濟復蘇和資金直達小微企業也降低了繼續降息的必要性,短期收益率繼續下行空間有限。經歷了前期的反彈行情后,部分交易盤獲利了結,期債繼續上行空間有限。短期建議逐步配置空單,謹防下跌風險。(李宇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