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財富》發布了最新的世界500強排行榜。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進入榜單的國內銀行共有10家,這10家銀行利潤占全部上榜中國大陸企業利潤總額的44%。
工行、建行、農行、中行、交行、招商、興業、浦發、民生、光大等10家銀行已經連續多年上榜,利潤在國內上榜企業的占比也曾維持在50%左右。“相比往年占比50%以上,今年上榜銀行利潤占比已經明顯下降,但是比例仍然過高。”《財富》在公布榜單的同時指出。
對此,光大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對經濟觀察網記者分析稱,中資銀行業利潤占比較大與財富500強排位靠前,主要是因為:第一我國長期以來間接金融的增長模式占主導地位,銀行體系規模較大。同時,整體銀行業中,國有大型銀行因為歷史原因占據主導,市場集中度高所致。第二,銀行業發展和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密不可分,中國經濟長期較快增長,為銀行業經營提供了較好的市場環境,也帶來了盈利較好的增長。
上榜國內銀行利潤占比下滑至44%
今年進入榜單的國內銀行共有10家,從近幾年的榜單來看,上榜的銀行基本保持在10家左右。國家開發銀行僅在2019年上榜,其他年份未參與排名。
榜單的排名以公司的銷售收入(總營收)為主要指標,從近幾年上榜的國內銀行的排名來看,排名各有升降。
“相比往年占比50%以上,今年上榜銀行利潤占比已經明顯下降,但是比例仍然過高。而銀行利潤過高必然擠壓非金融企業的利潤。如果不計算銀行所得利潤,2019年中國大陸上榜的非銀行企業114家平均利潤只有近22億美元。作為對比,113家美國非銀行企業平均利潤高達到63億美元,接近中國大陸企業的3倍。”《財富》雜志如是分析稱。
除了上述10家銀行,據經濟觀察網記者統計,在上市公司公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中,36家上市銀行的凈利潤占據A股3933家上市公司總凈利潤的44.28%。
這種對比方式,也被部分分析人士認為不是很科學。國信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劍表示,用所有上市企業為樣本,計算“金融業利潤占全國利潤比例”,這是一個典型的樣本選擇偏差(sample selection bias)。因為,在今天的中國,金融業的企業已上市比例很高,而實體企業的上市比例卻很低。
“應該比較全部銀行對比全部企業,否則上述方式在統計學中是不成立的。但是,如果換成全部銀行對全部實業,結論應該也是一樣的。這是用一個不甚科學的方式,論證了一個確實是成立的結論。”有北京某金融行業分析師對記者表示。
《財富》的統計顯示,2019年共11家銀行上榜,中國銀行業公司所賺取的利潤占全部中國公司利潤的47.5%;2018年上榜的十家銀行的總利潤占了111家中國大陸上榜公司總利潤的50.7%。作為對比,2018年美國銀行總利潤僅占126家美國入榜公司的11.7%。
是否存在“超額利潤”?
2018年,《財富》雜志編輯部曾表示,中國銀行業利用壟斷地位獲取超額利潤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美國上榜的8家銀行平均利潤96億美元。中國10家銀行平均利潤高達179億美元,遠遠高于全部入榜中國公司的利潤水平(31億美元)。
尤其在2017年,國內銀行的凈利潤排名尤受關注。世界500強利潤榜的前五名除了排在第一位的蘋果公司,其余均為中國的商業銀行——工行、建行、農行和中行。
“如果拿中美兩國的銀行業對比來說,會計準則有差異,美國的銀行業的撥備計提也比較厚實,個人認為不是很有可比性。”有金融業學者對經濟觀察網記者表示。
那么,金融利潤是否擠占了實體經濟的利潤?王劍表示,原理上,金融利潤是對實業利潤的瓜分,是實體向金融支付的利息及費用,代表著實業運行的財務成本(大部分是實業企業向金融企業支付的利息,以及其他金融服務的費用),是一種效率的損失。換言之,由于經濟交易中存在信息不對稱,就有了金融業來克服信息不對稱,并為此收取費用(利息為主)。如果金融體系非常高效,那么將來是可以減少這塊瓜分的。從這個角度而言,這個指標應該是越低越好。
但是,王劍同時指出,工業化之后,金融業伴隨發展起來,更多的居民(企業和個人)開始享受到金融服務,此時第一、二產業的產值比重必然是下降的,而金融業產值比重會上升,這是社會經濟發展進步的表現,并不能粗暴地理解為“產業空心化”、“經濟虛擬化”。
對于中國銀行業是否利用壟斷地位獲取超額利潤,王一峰對記者分析稱,這需要客觀理性看待:
第一,長期以來銀行業經營主要依靠外延性規模擴張,而在Basel(巴塞爾)框架下資產擴張需要資本支持。近些年銀行業盈利的主要部分都用來留存補充資本,再通過規模擴張支持實體經濟。因此,銀行業盈利是支撐規模擴張和服務實體經濟的基石。
第二,銀行業永續經營假設較強,財務表現往往之后與經濟周期,在經濟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不可避免的產生相應風險,需要資源予以化解。而這些資源來自于各類準備的計提,因此,為了對抗未來,尤其是疫情以來的不確定性,還需要銀行營收水平不出現大的下滑。
第三,必須承認,銀行業和實體經濟是共生共榮的關系,企業風險加大也會增加金融領域風險,因此需要銀行業向實體經濟適度讓利,以獲得雙方均衡發展。同時,我們需要特別注意尾部銀行可持續經營能力不足的問題,由于金融領域風險傳染性大于其他行業,因此為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需要預留部分資源。
金融利潤占比上升根本不是好事
有研究人士對記者表示,金融利潤占比上升,的確是近幾年銀行業的現象。王劍認為,金融利潤占比上升對于銀行,表面上是好事,但根本不是好事。因為,它所服務的企業的經營情況在變差。有經驗的行長肯定知道,再這樣下去,企業終有一天會還不上錢的。
他進一步分析稱,而若經濟進一步惡化,企業的收入甚至連利息都還不上了,那么就會對銀行債務違約,銀行產生不良資產,這時才會影響銀行利潤。
所以,“如果金融利潤/GDP越來越高,對銀行來說,并不意味著成功從企業那里歡樂地敲骨吸髓,而是苦日子的臨近,當然也是股價的噩夢。”王劍表示。
與《財富》榜單發布同日,中國銀保監會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銀行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情況:2020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1.0萬億元,同比下降9.4%,平均資本利潤率10.35%。商業銀行平均資產利潤率0.83%,較上季末下降0.15個百分點。
中國銀行業近年幾乎從未出現過如此降幅。不少分析人士指出,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讓利幅度是此次凈利潤下滑的原因之一。從上半年銀行業數據來看,由于上半年實體經濟下行壓力向金融領域傳導,導致銀行利潤有所下降,不良貸款率有所上升。
6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推動金融系統全年向各類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
如果考慮到2019年金融業稅后利潤約為2.9萬億,1.5萬億算得上巨額紅包了。但是,讓利1.5億并非來自金融行業的凈利潤。央行貨幣政策司副司長郭凱對此解釋稱,主要通過三方面予以實現:
一是利率的下行,最終會實現大概約9300億元的讓利。二是兩項貨幣政策新工具加上前期的延期還款付息政策工具大約讓利2300億的規模。三是通過銀行減少收費3200億元。
“讓利肯定是要讓的,但是,空間也沒大家想的那么大。”上述北京某金融行業分析師坦言。
整體而言,行業對于未來發展比較樂觀,認為隨著經濟企穩回升,銀行業的信用風險壓力將逐步減輕。就未來銀行業的利潤表現,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實體經濟的變化向金融領域傳導具有滯后性。從二季度開始,經濟已企穩回升,傳導到金融層面上的信用風險壓力在未來幾個季度會逐步下降。但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沒有完全消退,銀行利潤增速還有進一步下降的可能性。(胡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