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7年6月份菜籽油期貨上市,到2012年12月份菜籽粕和油菜籽期貨推出,再到2020年年初菜籽粕期權上市。歷時十三年,菜系期貨期權體系的逐步建立為相關產業鏈的生產經營提供了可靠的風險管理工具。利用菜系相關期貨品種進行基差點價的模式,逐步取代了現貨市場傳統的“一口價”交易模式,不但讓市場有了價格風向標,而且還讓產業企業在利用好菜粕期貨期權工具的同時,保持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平穩進行,有效規避了價格波動風險。
期貨價格成為市場定價依據
價格發現是期貨市場的核心基礎功能。上市以來,菜油、菜粕期貨的期現相關系數均在0.9以上,價格發現功能發揮良好。另外,由于期貨價格有效反映了市場情況,越來越多的產業鏈企業借助期貨市場服務生產經營活動。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期貨+基差”的貿易報價模式取代了原先的“一口價”模式。該模式不僅能利用少量資金提前鎖定貨權,而且將價格波動風險轉換為波幅較小的基差風險,減少了市場價格波動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
據一德期貨鄭州營業部總經理李連勝介紹,菜粕期貨上市之前,國內菜粕現貨市場報價沒有一個主流價格,加上信息傳播不暢,全國各地油廠報價相差很大,不同地區菜粕報價每噸相差百元以上是常有的事。自從2012年12月上市了菜粕期貨,菜粕市場近、遠期價格的趨勢和大致價位一目了然,產業客戶通過期貨這一平臺實現了無縫對接,加上期貨公司等金融機構可提供倉單質押融資等服務,給相關產業客戶提供了很大幫助。
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當前大部分油廠的菜粕銷售是通過基差交易完成的,他們與菜粕貿易商、消費企業參考鄭商所菜粕期價進行點價。據業內人士估算,八成左右的菜油、菜粕貿易已采用了“期貨+基差”的貿易報價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菜粕期貨,企業可以根據期貨市場的公允定價對飼料添加進行精細化的成本管理。菜粕期貨上市之前,現貨流通交易以“一口價”形式為主,各區域報價分化較大,飼料及養殖企業較難獲得準確的“粕間”價差,飼料添加比例調整困難大。菜粕期貨上市之后,企業可以通過觀察豆菜粕價差及豆菜粕單位蛋白價差,在比例范圍內調整飼料配方,也就是增減豆粕或者菜粕的添加比例,最終在保證飼料營養值不變的情況下,實現成本最低的經營目的,從而達到企業經營利潤最大化。
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國內沿海地區油廠也通過期貨點價來確定原料采購成本,通過基差報價進行菜粕與菜油等產品銷售,通過套保與倉單質押等操作來規避產成品和原料庫存價格波動風險。此外,受國內油菜產業結構調整影響,如以廣東湛江現貨出廠價為現貨價格計算的菜粕期現價格相關系數高達0.97,加上基差點價的交易機制已經在產業鏈中得到廣泛應用,期現貨價格的走勢不斷趨于一致,十分有利于企業進行套期保值等操作。
菜粕期貨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加
隨著菜系期貨點價交易在國內市場的盛行,其對國際市場的影響也在不斷增加。
從菜粕國際貿易來看,菜粕期貨已經擁有一定的國際定價權,其影響已遠超其他的油脂油料期貨品種。
據了解,加拿大菜粕出口中有近30%出口至中國,主要的出口商康源、ADM、CHS等企業在對中國出口報價時,會參照國內菜粕期貨價格采用升貼水報價的方式,期貨已經成為中加菜粕貿易定價的基準。
國內大型進口商和分銷商,如建發、明穗等企業在購買加拿大菜粕后,也會利用“期貨+基差”的方式向下游企業報價,并按照訂單在期貨市場套保。
“由于中國和美國均為加拿大菜粕的重要出口國,因此,出口商對美國市場的報價和對中國市場的報價是聯動的(出口商向美國等報價時也會參考鄭州菜粕期貨價格),這意味著菜粕期貨在國際菜粕貿易定價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業內人士稱。
可以看到的是,基差交易已逐漸成為大宗商品貿易的一種主流趨勢,價格的市場形成機制表現得越來越突出。“在市場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先于其他企業對生產原料、產品庫存等進行套期保值操作,更有利于企業控制成本與鎖定利潤。而在當前商品市場貿易速度不斷加快之際,企業合理運用點價模式等將擁有更多的市場主動權、選擇權,將增強企業經營的靈活性。”中糧期貨油脂油料專家張凌杰說。(馬治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