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期貨主力合約在過去5個月內的價格變動沒有超過200元/噸,這是很少見的。絕對低價和難以改變的弱現實限制了它的波動性,到目前為止,產業的悲觀情緒依然強烈,這樣的局面會不會在三四季度出現變化呢?筆者認為是很有可能的。雖然全局來看,甲醇供應壓力持續存在,但供需改善的趨勢不會扭轉,低估值是一張“明牌”,只要供需改善程度進一步加深,市場就會出現更樂觀的變化。
再平衡過程較為漫長
一季度是甲醇市場供需結構最糟糕的階段,二季度隨著復工復產的推進,甲醇供需開始改善,5月曾出現短暫的平衡,但這種弱平衡未能改變中長期的走勢,從三季度開始,甲醇市場供需經歷著漫長的再平衡過程。
如果以盤面價格為核心,那么應當重點關注華東地區的供需關系。目前,內地貨源的壓力傳導需要地區間價差走強,而在價差相對較小的情況下,內地供應無虞限制了甲醇價格的上行空間,但并不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進口方面,6月國內共進口127.4萬噸甲醇,基本可以確定是年內峰值。由于港口罐容緊張,進口大幅增加不太現實。
估值處于極低水平
毫無疑問,甲醇的估值是極低的,甲醇現貨的底部是明確的。除了從內地煤制甲醇企業的利潤角度分析,還可以從甲醇與上下游品種及替代品種的比值角度分析。從5月底開始,筆者所跟蹤的華東地區甲醇現貨綜合比價就躍升到2.0以上,進入極度低估水平,且一直維持到8月中旬。歷史數據表明,這種極端的相對估值水平是無法長期維持的。
和外圍市場比較也能看到,目前中國主港甲醇價格比東南亞低35美元/噸,比印度低55美元/噸,也說明國內甲醇價格相對低估。
下游旺季多出現在9月
表觀數據顯示,今年甲醇需求端表現并沒有很差,其中一部分原因是MTO工廠在高利潤刺激下維持了高負荷,拖累需求總量的因素是傳統下游。截至8月上旬,按需求占比計算,傳統下游的加權開工率均值為40.89%,遠低于過去3年的均值49.2%。雖然從6月起下游負荷有所回升,但當前46.3%的開工率水平還是較過去3年低了2.5個百分點。傳統下游在上半年的疲軟表現成為事實,但下半年需求增量大概率也來源于傳統下游。
甲醇傳統下游的旺季特征在9—10月表現明顯。過去3年,開工率峰值都出現在9月下旬。如果下游需求回升至往年同期水平,那么意味著還有7個百分點的提負空間,這將給甲醇需求帶來至少3%的增量。即使海外疫情導致部分下游出口受到抑制,也不會改變這個趨勢,只是幅度降低罷了。對比供應端的變化,只要表觀需求增速環比提升1.5%,實現供需格局的改善就有較大的確定性。
綜上論述,下半年的甲醇市場并不悲觀,市場正處于供需改善進程中。 (王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