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系期貨上市以來,鄭商所持續追蹤產業發展變化趨勢,不斷完善期貨合約制度,上市期權品種,促進菜系期貨品種持續發揮市場功能,為產業鏈提供有效的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服務。
隨著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升,菜系產業鏈主體面臨的價格風險不斷增加,產業鏈主體對風險管理工具的內在需求也不斷釋放。為滿足產業客戶的風險管理需求,鄭商所一直致力于做精做細菜系期貨品種,推動菜系期貨品種功能有效發揮。經過多年的深耕細作,菜系期貨市場日臻完善,功能發揮高效。
數據顯示,菜粕期貨自2012年上市以來,日均成交量74.66萬手,日均持倉量達到52.14萬手,在已上市農產品期貨品種中處于較高水平。今年1—7月,菜粕期貨日均成交量56.28萬手,日均持倉量40.75萬手。同期,菜油期貨日均成交量23.55萬手,日均持倉量15.06萬手。
菜油、菜粕期貨價格走勢與國內主要現貨價格指數始終保持高度一致,價格發現功能良好。自2013年以來,菜油期現貨相關系數高達0.94,菜粕期現貨相關系數高達0.91。期現價格走勢高度一致,充分體現了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功能,為產業企業定價以及管理價格風險提供了重要依據和參考。
具體來看,投資者結構方面,菜油、菜粕品種法人日均持倉占比分別為65.82%及50.95%,市場基礎較為扎實;套期保值效率方面,菜油、菜粕品種套保效率分別為96.94%及77.36%。
另外,菜油期貨法人日均持倉占比維持在60%以上,菜粕法人日均持倉占比維持在40%以上?;钯Q易以及套期保值的相互配合使得產業上下游企業深度參與期貨市場,期現結合日益密切。
此外,通過優化制度規則提高運行質量,調整倉(廠)庫布局及升貼水設置順應產區格局變化,促進菜系期貨市場的健康發展。
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菜油期貨上市后,根據國標修改的情況,增加用于判斷菜籽成熟度的藍值指標,保證期貨交割品質量。此外,交易所還選拔20余家公司在菜油和菜粕期貨非主力合約開展做市商工作,在有效提高合約價格連續性的同時,進一步提升產業客戶利用期貨套期保值的便利性。
隨著臨儲政策的取消,國產菜籽種植逐步萎縮,進口菜籽和進口菜油成為國內菜油的主要供給來源。由于供給格局產生了較大變化,原先菜籽、菜油、菜粕主產區從長江流域轉移到沿江地區(華東及華南)。
鄭商所積極跟蹤產業趨勢變化,不斷優化交割庫、計價點布局與升貼水設置。目前在進口菜籽工廠和進口菜油比較集中的江蘇地區設置交割庫10家(包括4家廠庫),在進口菜籽工廠集中的華南地區(廣東、廣西、福建)設置10家廠庫交割庫,華東、華南交割庫數量在總交割庫(29家)中占比超過三分之二。升貼水方面,根據產業格局、物流方向和物流成本變化,適時對產銷區升貼水進行調整。以最近一次調整為例,菜油海鐵聯運和集裝箱液袋運輸逐漸取代傳統自備罐,使得華南產區至主銷區運輸成本明顯下降。
2020年1月16日,菜粕期權合約正式掛牌上市。菜粕期權的成功上市,完善了菜系金融工具體系,為菜系產業鏈企業規避風險提供了更多的金融工具、避險方案,進一步提高了企業操作的便利性、靈活性。菜粕期權上市,標志著鄭商所在期貨及期權均衡發展道路上邁出堅實一步,主要期貨品種期權配套水平得到顯著提升,服務相關產業的途徑和方式將更為立體和多元。
隨著菜籽、菜油及菜粕全產業鏈風險管理工具的建立與完善,菜粕、菜油期貨價格的影響力不斷增強,行業上中下游主體之間的基差點價交易模式日趨成熟并得到廣泛運用,實體經濟中涌現出一大批期現結合的典型企業與成功案例,菜系產業對期貨工具的接受度與利用度日益提升。(馬治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