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養老保險體系,促進養老金保值增值和可持續發展,是中國社會長期關注的焦點問題。2020年8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郭樹清在《求是》發表文章,再次強調要“加快養老保險第二和第三支柱建設,推動養老基金在資本市場上的占比達到世界平均水平”。
養老保險“三支柱”仍需強化當前我國正處在快速老齡化的過程中,為積極應對老齡化的挑戰,中國政府一直積極探索構建更加合理的養老保險體系:1997年統一基本養老保險政策,建立第一支柱;2004和2015年分別出臺了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制度,樹立第二支柱;2018年頒布出臺了個人養老金政策,構建第三支柱。經過二十多年的養老制度“三步走”,初步建立了與國際發展趨勢相接軌的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
然而我國養老保險三個支柱之間的發展十分不平衡,“跛足”現象突出。在西方發達國家,養老保險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比例大約為40%、30%和30%,第二、第三支柱構成了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以外的重要補充。在美國,養老保險第一、第二、第三支柱的占比分別為10%、62%和28%,第二、第三支柱成為養老金的主要來源。但在我國的養老保險金賬戶資金構成中,作為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占比超過七成,作為第二、第三支柱的企業職業年金和個人商業養老保險占比僅分別為近兩成和一成左右,養老保險的第二、第三支柱特別是個人養老保險發展嚴重滯后。
國際經驗表明,一個健康可持續的養老保險體系,必須是由公共養老體系和私人養老體系相互結合、互為補充的多支柱體系,這也是世界銀行倡導各國改進養老保險制度的一貫方向。為此,我國必須加快養老保險體系結構優化,加強第二、三支柱建設,提升第二、三支柱比重,夯實三支柱基礎,形成“三足鼎立”的穩固結構。
加快養老金入市勢在必行首先,養老金支出壓力持續加大。我國自1999年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以來,人口老齡化速度逐步加快,老齡人口基數和比重不斷增加。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為2.5億人,約占總人口的17.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67億人,約占總人口的11.9%。人口撫養比已由二十多年前中國養老保險制度建立之初的5:1,下降到現在的2.5:1;人均預期壽命由2000年的71.4歲提高到2018年的77歲。人均預期壽命的大幅提高和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使得養老金的支出面臨著越來越巨大的壓力。根據《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8-2022》的測算,2018年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可支付月數為15.9個月,2020年預計下降到14.7個月,而2022年則將進一步下降至13.3個月。盡管養老保險基金運行總體平穩,但基金可支付月數在基準線與警戒線之間(3-9個月)和在警戒線之下(不足3個月)的省份已分別達到6個。
其次,養老金入市條件已基本成熟。由于養老金是廣大退休人員的“養命錢”,因此我國在以往的投資運營中曾長期采取保守策略,主要用于購買國債和存銀行,過低的收益率甚至趕不上CPI的上漲,使之實際上處于一種貶值狀態。過于有限的投資范圍導致養老基金不斷縮水,在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下進一步加劇了養老資金的長期短缺。而養老金作為一種基本社保,直接關系著民生福祉與社會穩定。因此,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擴大養老金的投資品種,提高養老金的長期投資收益率,實現養老基金的保值增值成為必然的選擇。在實踐層面,社?;鹱?000年成立以來,年均投資收益率超過8%,有效實現了社?;鸬谋V翟鲋?。在此基礎上,2016年我國啟動基本養老金入市并初見成效,職業年金整裝待發,第三支柱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也已開展試點。截至2019年,我國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已達5.1萬億元,擴大養老金入市投資規模,加快養老金入市投資步伐的條件已基本成熟。
第三,加快養老金入市有利于實現多贏。從國際經驗看,適時推進養老金入市,合理擴大養老金入市規模,不僅可以通過長線投資獲得相對更好的投資回報以充實養老資金,促進其可持續發展,利用現代金融更好地為社會養老服務;也可為資本市場引來更多的長線投資資金,發揮資本市場“穩定器”的作用;還可通過將養老基金直接投資于企業或項目,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從而實現推動養老金保值增值、維護資本市場穩定和促進經濟增長的“多贏”。(單菁菁 秦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