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深圳兩地“禁塑令”實施已有一周時間。財聯社記者連日來在廣州各大商超、市場調研了解到,“禁塑令”的推進并未達到預期,成本高、公眾認知有限等均是“禁塑令”難以很快取得明顯成效的因素。
隨著“禁塑令”落地,可降解塑料的需求爆發將打開產業鏈相關公司的增長空間,包括金發科技(600143.SH)、金丹科技(300829.SZ)、恒力石化(600346.SH)在內的多家上市公司均披露了擴產、投產計劃。卓創資訊分析師翟秋萍認為,可降解塑料目前在我國仍處于推廣階段,市場的發展有待于技術的進步、成本的降低、大眾環保意識的增強以及相關政策的引導。而面對上市公司擴產,投資者仍需謹慎看待。
市場仍難覓可降解塑料袋成品
8月30日至9月1日,財聯社記者陸續走訪了位于廣州多個區域的大型商超,并隨機采訪了多位前來購物的市民和超市員工。不過,普通大眾對“禁塑令”的認知出乎意料:據記者粗略統計,在近50名接受記者采訪的市民中,有近6成完全不知道“禁塑令”;近3成表示知情,但不清楚是什么時間開始實施;不到1成的市民清楚了解9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禁塑令”。
此外,多幾家超市收銀柜臺員工也表示對此并不知情,且向記者表示,他們所在超市目前所使用的塑料袋是可降解的,符合環保標準。但當記者拿出手機文檔向他們普及塑料袋并非完全可降解時,他們則表示“不大清楚”。
日前,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實施意見》(下簡稱《意見》),明確到2020年,廣州、深圳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貿市場規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兑庖姟纷?020年9月1日起實施,有效期5年。
9月2日,記者再次來到各大超市進行隨機采訪。在接受采訪的20多名市民中,有近5成比例的市民告訴記者:他們了解《意見》的要求,且了解是在9月1日正式實施。
但商家對使用可降解塑料的熱情并不高,這導致市場供需兩端相較以往并未有太多變化。如在廣州天成路塑料批發市場,記者發現,目前市場上極少可降解塑料袋的現貨。多家批發商對記者表示,“目前需求不大,沒有多少人來找,我們目前很少做這種產品。”
塑料批發商者譚先生告訴記者:“我們目前也能做可降解袋子,工廠方面也存有少量用來制造可降解袋子的料子,但目前行業沒有標準。我們也不知道做出來的袋子是如何降解的,會不會說放幾個月就會自行降解掉,或者說幾個月質量達不到剛生產出來的標準,比如破洞了或者出現其他問題了,現在說不準。目前大家都還在觀望中。”
一位自稱在工廠有“成品”的潘姓批發商則透露,“目前市場上基本找不到(可降解塑料袋)現貨,也只是聽說高端超市有在使用。價格太高了,光可降解的料子比原來普通的料子就貴2倍多近3倍。如果把價格完全轉嫁給消費者,市場上很難接受。”
可降解塑料市場仍有待培育
自今年1月中央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開始,年內已有多個有關“禁塑”的政策文件出臺。據財聯社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已有包括廣東在內的27個省市發布了實施方案??傮w來看,各地區推進“禁塑”的節奏大體相同,而2020年底則是第一個階段性目標的時間節點。
根據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張麗君此前向媒體透露的信息,預計到今年年底,可降解塑料需求將達到18萬噸,對比當下4.2萬噸的市場需求量,市場增長空間達4倍以上。
多家上市公司公開披露了各自的投產、擴產計劃。金發科技方面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目前擁有生物降解聚酯合成產能6萬噸,在建的還有一條年產6萬噸的PBAT產線和3萬噸/年PLA產能,預計分別于2021年上半年和第四季度投產。恒力石化則向記者表示,公司3.3萬噸的PBAT可降解塑料產能預計將在今年年底投產。國內乳酸行業龍頭金丹科技亦對外表示,公司規劃項目中包含10萬噸的PLA工程項目。
在行業投產熱情高漲的背景下,市場的消化能力能否與之匹配?這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禁塑令”的推進能否達到預期。
不過,就目前來看,“禁塑令”在實際推進過程中仍然存在阻力。根據財聯社記者走訪了解到的情況,在廣州的永旺等中高端超市,其提供的完全可降解塑料袋最低價格已經達到了0.9-1.5元/個,是普通塑料袋的數倍,這部分成本到底由誰買單——至少目前并沒有解決方案。
卓創資訊分析師翟秋萍則對記者表示,“禁塑令”可能遇到的阻力將來自于民眾使用習慣短時間內難以改變,替代品價格高、難以迅速普及,以及商家的牟利心理會使實際推行打折扣。此外,由于“禁塑令”涉及的監管部門較多,缺乏監管協作機制,以及配套法規并未及時跟進,可能造成監管不力,震懾力度不強,從而降低政策效能。
受高成本以及技術壁壘較高的影響,可降解塑料仍讓處于推廣階段,翟秋萍進一步指出,未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逐漸加強,以及相關政策引導,預計可降解塑料發展前景廣闊。這意味著,由“禁塑令”帶來的巨大的可降解塑料市場仍有待進一步培育。
對此,金發科技方面給出的判斷亦相對謹慎。公司方面認為,國內市場的可降解替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公司目前依舊持冷靜看待的態度。如果國內市場需求“起來了”,公司則會擇時作出相應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