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由大商所主辦的2020中國玉米產業大會(更多相關報道見2版)在“云”端舉行。大商所黨委書記、理事長冉華在致辭時表示,大商所將在中國證監會的正確領導下,與各方一道,堅持面向實體經濟,更加注重市場運行質量和功能提升、更加注重為產業企業服務和風險管理、更加注重科技創新和技術競爭力的培育,加快建設期貨與現貨連通、境內與境外連通的多元化、多層次、開放型的國際一流衍生品交易所,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點領域和重要環節提供高水平的支持。
冉華說,玉米是我國產量最大的糧食品種,近年來市場基本面發生重大變化,玉米市場由“賣糧難”變為“糧難買”,臨儲玉米拍賣呈現“高成交、高溢價、高漲幅”行情,玉米種植者、貿易商,深加工企業乃至飼料和養殖企業面臨價格波動風險,避險需求大幅增加。在此背景下,大商所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圍繞提升品種功能,加強產業鏈體系建設,在提升市場運行效率,深化產業企業服務,保障農民種植收益等方面持續探索,促進玉米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有效發揮期貨功能,豐富產業鏈衍生工具。今年以來玉米期現貨價格相關性為95.69%,套期保值效率78.67%,期貨對現貨市場價格起到較好引導作用。去年上市的玉米期權,截至今年8月底累計成交1333萬手、成交額34.4億元,為市場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對沖工具,期權功能較好顯現。玉米場外市場建設也在不斷深化,今年以來進行有關商品互換業務133筆,累計成交名義本金15.17億元,占大商所商品互換業務的一半以上。在玉米期貨上已經形成集原料、加工、飼料、養殖于一體的避險產業鏈條,成為我國期貨市場功能發揮較為充分的品種之一。
二是不斷優化規則制度,提高產業企業參與便利度。大商所貼近玉米產業發展和客戶需求,推出延伸交割、集團交割和貿易商廠庫制度,交割區域從港口擴展到產地,服務客戶從貿易商擴大到全產業鏈,期貨價格代表性不斷增強,產業風險管理日益便利。1—8月,參與玉米交易的單位客戶達5750個,日均成交占比41.8%,日均持倉占比61.6%,市場結構不斷優化完善。目前,玉米年貿易量200萬噸以上的大型貿易企業全部參與期貨市場,主要飼料企業及玉米淀粉加工企業都在關注參與,利用玉米期貨規避現貨經營的價格波動風險。
三是推廣“保險+期貨”模式,加大對農民和涉農企業保障力度。五年來共投入自有資金4億元,引導社會資本投入2.85億元,為23個省區、70萬農戶、29萬貧困戶提供了保障。2015年以來開展135個玉米“保險+期貨”項目,涉及玉米現貨量超過500萬噸。今年,又在玉米品種上立項9個縣域覆蓋項目、12個專項扶貧項目,備案17個分散項目,實現了產業服務的不斷深化。
四是維護市場安全運行,保障行業行穩致遠發展。積極落實國家和證監會“抗疫情、保穩定、促發展”要求,協調玉米交割倉庫安排人力物力保障客戶出入庫和交割需求,積極發揮延伸交割制度作用,緩解疫情期間產地貨物外運的物流不暢問題,滿足產業企業港口接貨需要,為玉米產業鏈企業運用期貨、期權等工具穩定生產經營、推動復工復產提供了重要支撐。
他表示,在當前國際政治經濟日益復雜,市場面臨不確定性顯著增加的形勢下,大商所將更好地把握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期現貨市場發展的新變化,更好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產業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促進玉米產業更高質量發展,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一是豐富玉米產業鏈衍生產品體系。積極穩妥推動生豬期貨上市,加快研發相關中下游期貨品種。緊緊圍繞聚焦服務產業企業,推動匯聚產業龍頭企業等參與建設大商所場外市場,打造大宗商品的生態圈,建設大宗商品價格信息中心、交易中心,滿足包括玉米產業鏈在內的不同客戶多樣化需求。
二是提升品種功能和市場運行質量。持續完善玉米產業鏈現有品種合約規則,“一品一策”促進功能發揮,推動合約連續活躍。優化玉米等相關品種交割制度與布局,促進港口與內地期貨倉儲及價格聯動,引導市場形成以期貨價格為基準的全國玉米基差貿易體系。
三是探索持續共享的產業服務新路徑。拓展“保險+期貨”的內涵外延,依托“大商所農民收入保障計劃”等做好“三農”服務,運用好期貨價格發現和“再保險”功能,推動多類型金融機構跨界合作,為農戶、企業提供風險管理整體解決方案,努力為玉米產業提供更高質量、更低成本的服務,將金融機構讓利扶持產業發展落到實處。
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此次大會以“應對變化求突破? 產融結合促發展”為主題,大連市副市長溫雪瓊,全國畜牧總站站長、中國飼料工業協會秘書長王宗禮參會并致辭。(姚宜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