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最大車企——上汽集團財報透露的一組數字,讓業內有些意外。數據顯示,上汽集團上半年的“三費”(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總額降到了5年內的同期最低值。其中,銷售費用下降近一半,管理費用下降12%,財務費用下降超9%。作為“三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能直觀體現變化的支出項目之一,上汽集團上半年的員工薪酬也降到了近5年來的最低值。
降本增效是大部分車企自2018年車市負增長以來啟動的共同舉措,而今年上半年的疫情則加速了這一戰略的實施。而從上半年車企的表現看,上汽集團“三費”下降并非孤例。
經濟觀察報記者統計了國內已上市的24家車企(包含18家乘用車企業及6家商用車企業)的上半年財報,數據顯示,在24家車企中僅有4家的“三費”總額是增長的,即有20家車企均出現了“三費”總額下降。其中,車企在銷售費用一項幾乎全線下降,在24家上市車企中,只有中國重汽出現3%微增長,其余23家均為下降。另外,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也多數降低。“三費”降低的背后,被認為是車企在上半年車市下行及疫情沖擊下的應激反應。上半年,在上述24家上市車企中,營業收入增加的只有6家,利潤增加的僅有8家。不過與此同時,“三費”的變化也表明車企在銷售模式、公司管理以及融資模式等多個方面開始進行新的轉變。可以預計,在車市前7月銷量增長仍未回正的情況下,降本增效仍將成為車企們接下來的主旋律。
“三費”集體走低背后
上半年,三費總額下降幅度超過30%的有四家,分別是力帆股份(-43%)、安凱客車(-39%)、上汽集團(-38%),宇通客車(-37%)。值得注意的是,這里面的上汽集團和宇通客車,分別是國內乘用車和客車市場的領頭羊,但上汽集團上半年收入下降25%,利潤下滑39%,而宇通客車上半年營收下降近40%,利潤下滑超90%。
從“三費”的細分項看,車企在銷售費用上的表現最為統一。在24家車企中,除了中國重汽得益于重卡市場上半年的整體上漲,營收及費用均有所增長外,23家車企均出現下滑,其中上汽集團下降幅度最大。上汽集團財報顯示,其上半年銷售費用為142.8億元,同比下降48%,上汽集團給出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新準則下車貸貼息不計入銷售費用,另外是公司運輸物流和廣告宣傳等費用下降。數據顯示,上半年上汽集團銷售整車204.9萬輛,同比下降30.2%。
綜合其余22家銷售費用下降的車企財報,可以看到在車市下行及疫情沖擊下,大部分公司上半年都出現銷售人員薪酬減少、廣告宣傳費用減少、差旅費、招待費用減少等,而這些共同促成了企業銷售費用的降低。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上半年受疫情影響,車企線下市場活動受阻,但同時催生了線上發布會、直播賣車等新興銷售模式,幾乎所有車企都有試水。有數據顯示,與傳統線下發布會相比,這些新型銷售模式成本有所降低,不過成交效果仍待考證,如何用更低的銷售費用實現銷量的提升,是所有車企面臨的一大考驗。
安凱客車是24家車企中管理費用降幅最大的。其財報顯示,安凱客車上半年管理費用僅為0.39億元,同比降低47.3%。對于管理費用的下降,安凱客車表示主要是上期職工辭退福利影響所致。在安凱客車管理費用明細中,管理人員的薪酬由上期的5038萬元,減少至1702萬元,下滑幅度達到66%。與此同時,銷售人員的職工薪酬也有下滑。去年4月,因連續虧損,安凱客車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今年上半年,安凱客車收入同比腰斬,利潤由盈轉虧。
事實上,除了安凱客車,上半年在疫情的沖擊下,上汽集團及部分銷量低迷車企均出現了降薪裁員的情況,并在公司管理方面進行架構精簡、深化改革,這些均為公司的管理費用下降作出了貢獻。數據顯示,除安凱客車外,東風汽車、福田汽車、力帆股份等車企的管理費用下降幅度均超過了20%。
財務費用的下降則表明,車企在疫情沖擊下的抗風險意識開始增加,積極改善資金結構。經濟觀察報統計的數據顯示,在24家上市車企中,有8家車企的財務費用為負數,意味著其利息收入高于利息成本,財務風險較小。另外,7家車企雖財務費用為正但數額減少。
業內認為,上半年的突發疫情激發了車企對資金變現和現金儲備的重視,以上汽集團為例,其上半年財務費用減少近10%,而現金流凈額大增20000倍,公司的解釋是,為應對疫情可能帶來的長期影響,保障集團現金流安全,公司加強現金管理,增加了從子公司的資金拆入。
“節流”持久戰
在企業營收受到挑戰的情況下,“三費”作為直接影響利潤的關鍵因素,一直都被當做降成本的利器而被壓縮。今年上半年,24 “節流”持久戰
在企業營收受到挑戰的情況下,“三費”作為直接影響利潤的關鍵因素,一直都被當做降成本的利器而被壓縮。今年上半年,24家上市車企中有18家均出現了營業收入的下滑,在這種情況下,“三費”的大面積下降成為增加利潤的關鍵。
但一個特殊的情況是,在越是邊緣和生存狀況差的車企,“三費”被壓縮的幅度越高。數據顯示,眾泰汽車、一汽夏利、華晨中國、海馬汽車是銷售費用下降幅度最大的車企,在這些企業中,有的工廠停擺銷量停滯,多次被爆拖欠員工工資,其中華晨汽車則在近期被爆存在債務危機。
不過由于上半年車企的業績表現差異巨大,“三費”對大部分車企的利潤并未起到絕對的影響作用。一方面,對于那些銷量下滑幅度大,主營業務表現低迷的車企來說,因虧損巨大,“三費”降低未能力挽狂瀾。如力帆股份,雖其三費降幅最大,但其上半年利潤虧損從9.5億元,擴大到了近2倍到26億元;眾泰汽車雖然三費降低2億元,但其上半年利潤仍虧損從3億元擴大至超10億元。
另一方面,對于業績表現較好的車企來說,即使“三費”上升,對其影響也是“毛毛雨”,如靠炒股和轉讓資產上半年扭虧為盈掙了26億元的長安汽車,和通過從華晨寶馬分得的利潤實現盈利超40億元的華晨中國,盡管兩者“三費”任性上漲,也對總體表現影響不大。
但“三費”降低的影響仍顯得至關重要,如上半年微盈利的宇通客車、福田汽車、中通客車,如果其三費沒有降低,其利潤都可能是負數即虧損。
多家國際車企已經明確提出將降成本作為接下來的重要工作之一。如豪華車企代表奔馳的母公司戴姆勒,其在今年2月出臺系列成本削減舉措,包括裁員1.5萬人以實現每年節省14億歐元的人力成本開支,后在7月將裁員人數上調至2萬人,人力成本開支的削減幅度上漲至20億歐元;寶馬日前宣布削減6000個全職崗位,并大規模取消臨時工和短時合同;奧迪成立了特別項目組,以系統性地減少現金流出,削減所有與關鍵產品無關的成本和投資。
在三費降低的同時,企業研發費用不降反升。在經濟觀察報記者統計的國內19家公布了研發費用的車企中,有8家車企出現研發費用增長,其中北汽藍谷和中國重汽增長幅度最高,分別為65%和63%。從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看,19家平均占比為4.41%。(周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