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市值大白馬長春高新突遭跌停,9月以來一批白馬股大幅回調,市場上關于抱團股行情還能否持續的討論也愈發激烈。
這些千億市值白馬股月內跌逾10%
今日長春高新小幅高開,隨后單邊下挫直至封死跌停,截至收盤,該股報收于371.62元,全天成交金額達58億元,股價自8月4日的最高點調整以來,跌幅近30%。
長春高新突遭重挫的背后,或與公司核心業務生長激素業績下調有關,知名大V股社區對長春高新股價遭重挫作出如此點評。
值得注意的是,長春高新股價重挫也引發了市場上關于白馬股抱團現象能否維持的擔憂,據財聯社統計,截至今日發稿,9月以來,一批白馬股股價大幅回調,市值超千億元,月內跌幅超過10%的個股多達十余家,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股票大多集中在醫藥和食品板塊,而這其中又以頭部豬肉股跌幅最為慘重,新希望、雙匯發展、牧原股份等個股跌幅均超過10%。
抱團股還沒跌完?
部分抱團股分歧開始加大或許與一些公募基金年內浮盈較大導致加倉意愿降低以及北向資金凈流出態勢不減有關。
開源證券牟一凌等人指出,前期市場強勢板塊的抱團和上漲,可以理解為一個正循環:“板塊上漲——吸引更多基金申購——基金買入股票——板塊上漲”,而現在這個循環正被市場的調整打破,甚至可能逆向化:“板塊下跌——促使基金贖回——基金賣出股票——板塊下跌”。
并且,居民配置基金或者股票的短期邏輯其實還是賺錢效應。這意味著,在當下基金賺錢效應減弱以及北上開始逐步兌現利潤的背景下,個人投資者有較大的動機兌現浮盈,而當下并未出現明顯的個人投資者兌現浮盈的行為,這指示著基金未來將會面臨較大的贖回壓力,從另一個角度看,基金重倉股的調整可能尚未結束。
值得注意的是,北向資金的拋售行為也加大了抱團股調整的壓力。7月下旬以來,北向資金態度轉向較為明顯,截至今日發稿,在這期間總體上以凈流出為主。并且今日北向資金凈流出金額也超過30億元,一度對指數反彈造成壓力。
數據截至9月11日開源證券牟一凌等人指出,對于公募基金的大部分重倉股,北上投資者也有較強的定價能力,北上賣出行為會成為“相對收益落后”的邊際因素,成為這種逆向化的潛在催化劑,陸股通與公募基金的前100重倉股中有58只為共同持有,且陸股通和公募在食品飲料、醫藥生物、家電以及金融等板塊的持倉集中于兩者共同重倉的個股。觀察發現,北上和陸股通共同重倉的個股,北上資金的凈買入行為能較為顯著的影響相關個股的組合收益率,并且能夠更加顯著的影響公募基金的凈值收益率。(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