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央行發布《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增刊,提出將繼續深化LPR改革,推動實現利率“兩軌合一軌”,完善貨幣政策調控和傳導機制,健全基準利率和市場化利率體系,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形成新發展格局。
文章稱,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但長期以來存在利率“雙軌”問題,推動利率“兩軌合一軌”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迫切要求。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央行牢牢抓住貸款利率改革這個“牛鼻子”,以推動貸款利率和市場利率并軌為重點,于2019年8月17日宣布啟動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推動降低貸款利率。
總體看,我國的LPR改革取得重要成效,主要有以下經驗:一是抓住主要矛盾。厘清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邏輯和思路,牢牢抓住貸款利率這個關鍵點實現重點突破,帶動全局。二是設計科學方案。立足中國金融體系以銀行體系為主的基本國情,從改革完善LPR形成機制入手推動改革,增強LPR對貸款利率的方向性和指導性,帶動貸款利率的市場化,并進一步推動存款利率的市場化。三是明確改革進度。對銀行運用LPR定價提出既清晰明確又切合實際的時間表,及時推動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有效引導和管理市場預期,避免改革久拖不決形成僵持局面。四是堅持統籌兼顧。既通過改革破解利率傳導中的體制機制障礙,又實現降低貸款利率的現實目標,還促進優化金融結構,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文章認為,目前我國基準利率體系建設已取得重要進展,貨幣市場、債券市場、信貸市場都已培育了各自具備一定公信力、權威性、市場認可度的指標性利率,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基準利率體系。其中,貨幣市場中,利用具有全面、透明、易得的市場交易數據的優勢,我國自銀行間市場建立之初就開始培育基于實際交易的回購利率,至今已超過20年,存款類金融機構質押式回購利率(DR)已經發揮重要的銀行間基準利率作用。債券市場培育形成了以國債收益率曲線為主的債券定價基準。隨著LPR改革的深入推進,市場化報價形成的LPR已經成為信貸市場利率的基準。
文章表示,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國內銀行間基準利率體系也需進一步健全,重點在于推動銀行間基準利率的廣泛運用,通過創新和擴大DR在浮息債、浮息同業存單等金融產品中的運用,將其打造成為我國貨幣政策調控和金融市場定價的關鍵性參考指標。
文章稱,近年來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迅速。隨著LPR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實,特別是存量貸款定價基準轉換為LPR,掛鉤LPR的基礎資產逐步增加,金融機構和企業均存在對沖LPR資產或負債利率風險的需求,LPR衍生品交易快速增加。
今年3月23日,央行指導交易中心正式上線LPR利率期權業務,進一步豐富了LPR利率風險管理工具。LPR利率期權包含LPR利率上/下限期權與LPR利率互換期權兩大類。LPR利率期權是對LPR利率互換風險管理工具的有效補充,有利于市場機構實現更靈活多樣的風險管理目標。截至8月末,共成交LPR利率期權382筆、789.7億元。
下一步,央行將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著力深化LPR改革釋放潛力,進一步健全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基準利率和市場化利率體系,穩妥有序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持續完善貨幣政策調控和傳導機制,建設現代化中央銀行制度。發揮利率作為資金價格的重要作用,優化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基準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