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IPO數量可能會急速上升 上市公司之間價值分化將快速實現

發布時間:2020-10-16 15:02:53  |  來源:經濟觀察報  

新冠疫情發生之后,以美聯儲為首的全球央行引入超乎尋常的大量資金進行救市,長時間、超寬松的貨幣政策,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會對創投和資本市場帶來重要的影響。

雖然更強調“靈活適度”,但中國也同步實施了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加之國內資本市場改革尤其是注冊制的發展,為國內資本市場“內循環”的建立提供了驅動力,在可預見的未來,上市公司數量將迎來爆發,資本市場將成為推動中國社會創新生態的重要渠道。

上升與下降

過去一兩年,國內進行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高效的資本市場改革,尤其是注冊制的穩步推進,讓不少中國創新企業(即使尚未盈利時)在美國資本市場以外找到了新的出路。

國內科創板試點注冊制平穩運行一年后,8月24日,創業板開啟注冊制改革,為成長性、創新型企業提供了直接融資的機會,也為下一步中小板和主板注冊制改革奠定基礎。

港交所的相關改革進行得更早,包括接納未盈利醫藥股、接受“同股不同權”的特殊公司治理安排等。

可以預測的是,未來IPO數量可能會急速上升。目前國內上市企業接近4000家,而2019年年初為3600家,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增長迅速。Wind數據顯示,目前已做上市輔導備案登記受理的企業超1700家,加上已進入受理、問詢、回復乃至審核通過等更高階段的擬上市企業,未來數年上市企業總數有可能會漲到6000家甚至更多,也就是可能接近1998-1999年美國納斯達克泡沫時期的頂峰水平。

伴隨上市公司數量的變化,上市公司之間價值的分化也將快速實現。因為大量公司快速上市其實是“大雜燴”,并不意味著這些都是優秀的公司。市場先按“混同均衡”對幾乎所有企業都給出一個優質公司和次優公司的平均價,甚至在此基礎上再有溢價。

然而路遙知馬力,上市以后企業變得更加透明,其真實的盈利能力得以更加顯現。而且隨著上市公司越來越多,投資人也有了越來越多的可選標的,因此隨著信息披露和監管的完善,上市公司的價值分化一定會加速。

也就是會同時出現兩種趨勢,很多公司上市之后股價上不來,而很多公司股價一飛沖天。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如果沒有監 也就是會同時出現兩種趨勢,很多公司上市之后股價上不來,而很多公司股價一飛沖天。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如果沒有監管或者其他外因的變化,一定會呈現出這樣的態勢。

當然,上市公司數量不會持續上升,中國迎來上市大爆炸之后,會隨著行業的整合出現上市公司數量重新下降,最終形成均衡。

上市后企業希望進一步做大做強,這就帶來整合的需求;上市企業在現金收購和換股收購方面,也有著非上市公司所不具備的便利。美國在過去二十年間,大量的上市公司上市三年內或者去做收購或者被收購,近60%的企業退市都是因為并購。通過兼并收購,實現強者更強,所以美國產業的集聚水平整體上也增強。

數據顯示,美國上市公司數量在互聯網泡沫時期一度曾超過8000家,隨后呈下降趨勢,近年來數量維持在4000多家。其中大約在50個行業內,上市公司的數量下降了40%以上,另在約 10個行業下降了 20-40%,而數量增加20%以上的行業僅寥寥數個。以常用于測量產業集中度的HHI指數(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來觀察,這一指數增加的行業數量遠超該指數減少的行業數量,同樣證實了美國產業集聚的趨勢。

這樣的整合、集聚在國內某些行業也已開始了,盡管整體趨勢在IPO大潮上升期還未明確顯現,但如果對國內資本市場做出中長期的預測,應該也會有這樣的變化。

但目前國內的投資人結構,大部分是散戶+短期投資人,長期機構比例嚴重不足,這樣的資本一定是短期逐利的,也會影響上市公司的經營決策傾向于追求短期效應。而標的公司的資本化剛剛開始,估值相當高,被整合的意愿也不強,所以在目前的股權構成下,整合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未來隨著增發、減持帶來的股權稀釋,以及更多機構股東的參與和成長,整合的條件更成熟,其結果一定是幾乎所有產業都會有集聚效應。

而且相當數量的產業整合會是資本方驅動的,特別是注重二級市場的資本方。長期寬松的貨幣環境下,創投機構有充裕的資金在尋找高回報率的項目,而產業整合的效率提升空間非常大,可以帶來豐厚的回報。

當然,專注于二級市場需要資本方本身有強大的產業、技術和組織能力的know-how,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積淀。這樣的資本方在目前中國市場上已經存在,相信未來幾年他們的成績和回報都會很亮眼。

由此對國內資本市場可以形成一個中長期的愿景:一方面大量公司上市,同時在二級市場上發生更多的產業整合,經過產業和資本良性互動之后形成均衡;經過整合,未來的上市公司和現在相比將具有完全不同量級的實力。4000多家上市公司已經是足夠了,我們需要更強的上市公司,而不是更多的上市公司。這無論對產業也好,對資本也好,都會帶來非常好的回報空間。

資本的選擇

新冠疫情雖然對中國經濟產生很大沖擊,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推動了社會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比如加深了企業對數字化的認識,推動了線上線下融合,涌現出全新的商業機會,不少企業從中進行創新或開始謀求轉型。如何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和方式來支持創新,尤其是便利創新的資本化,是當下國內資本市場的重要課題。

實現資本市場對于社會創新的可持續、多層次的支持,在我看來,除了股票發行注冊制外,還有一些值得關注和推動的制度便利。

一是并購市場。鼓勵并購市場的發展,將為創新資本化的退出提供額外一條選擇,也有利于創新產業整合、做強。

二是知識產權(IP)的資本化。例如以IP為基礎資產的ABS(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融資模式,以IP可以帶來的預期收益為保證,發行債券來募集資金。這有利于創新輕資產企業獲得相對低成本的融資,而不一定非要等到上市或并購這一刻才能夠實現資本化。當知識產權的資本化更為便捷,反過來一定會推動創新。

三是 S基金(SecondaryFund)。雖然目前IPO市場火爆,但其不可避免的波動性,乃至受外部國際市場的影響,使創投市場周期性特點明顯。這也導致部分私募股權基金可能在固定的投資周期內無法順利退出,給基金的LP們帶來流動性壓力,GP也因此無法擴充基金規模,保障其投資計劃,甚至在這種壓力下不得不放棄對優秀企業的投資,這對整個創投生態是不利的。

如果我們能夠創造更多的制度便利,提升LP們對S基金的認識和關注,S基金將為創投生態帶來“活水”。不同于傳統基金直接投資企業獲取股權,S基金專門從投資者手中收購企業股權或基金份額,方便投資者補充流動性,通過促進創投生態退出環節的完善,實現支持創新企業的目的。

四是非上市公司的股權交易。也就是在產權交易的業務模式下,實現未上市公司股份自由流通,在國內一些地區已經展開試點。這種交易將有利于未上市公司優化股權結構、加速公司化進程和行業資源整合;對于戰略投資人來說,更擴大了投資范圍,方便了規這種交易將有利于未上市公司優化股權結構、加速公司化進程和行業資源整合;對于戰略投資人來說,更擴大了投資范圍,方便了規范、合法地進入和退出;這同樣有利于推動創新的流動性和創投生態退出機制的完善。(黃生)

(作者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副教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邊曉璇、孟圓對此文亦有貢獻)

關鍵詞: 未來IPO數量 價值分化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一区二区在线观看av,久久久午夜电影,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艳女tv在线观看国产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