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共享電單車在多個城市“遍地開花”,這個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被明令禁止的出行工具,卻意外地在二線城市和下沉市場走紅。
據不完全統計,共享電動車品牌已經從最初的4個增加到10余個,并引發出行和本地生活巨頭濃厚的興趣。但業內人士認為,局勢并未明朗,巨頭間的戰爭,形勢瞬息萬變。
2020年,出行巨頭們加速布局共享電單車,預計2021年共享電單車將繼續下沉,成為更多中小城市包括縣城的綠色通勤方式之一。電單車換電師是伴隨共享電單車新業態涌現的新職業,隨著電單車走向規范化、成熟化,據專家預測,可直接創造超過60萬個運營、維修等崗位需求。
艾媒咨詢發布的2020年共享電單車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共享電單車數量已超過100萬輛。未來五年,隨著各大平臺穩步推進共享電單車投放布局,用戶共享電單車需求將進一步得到激發,尤其在三四線城市的滲透率將保持快速增長態勢,預計2025年共享電單車投放車輛可達到800萬輛,收入規模將達到200億元。
對于積極探索下沉市場的巨頭來說,共享電單車就像一個接頭,一端連著機遇無限的增量市場,一端連著巨頭的出行生態重要環節。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81%的共享電單車相關企業新增于5年內(全部企業狀態)。2017年,共享電單車相關企業年注冊量曾呈現短暫上升的趨勢,隨后又回落下來。2019年開始,共享電單車相關企業注冊量開始回升。截至今年10月23日,以工商登記為準,2020年共新增近70家共享電單車相關企業,是2019年全年增量的1.7倍。
業內人士認為,一開始小玩家還有一定優勢,因為早期巨頭的部分車輛沒有滿足下沉市場用戶的需求。后期巨頭推出了更受歡迎的車型,同時投放多、有品牌效應,小玩家只能再去尋找更有獨特優勢的地區或某些限定區域,未來的結果還是巨頭整合這些小品牌。(李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