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從應急走向常態,將使得基層財政更快拿到中央財政資金,在資金管理和監管同步強化下,資金投向也更為精準,有利于進一步落實中央宏觀調控。
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正發生著深刻變革。
為了緩解疫情對經濟社會的沖擊,中央財政拿出2萬億元資金馳援市縣基層政府,惠企利民。但以前轉移支付資金層層分解下撥,耗時較長,疫情當下為了快速給企業、困難群眾紓困,國務院首次創新設立財政資金直達機制,資金快速撥付給市縣基層財政,緩解了基層財政困難,支持“六穩”、“六保”效果明顯。
目前財政資金直達機制還只是一項臨時應急性舉措,但近期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研究將其上升為常態化機制,并擴大直達資金范圍,完善資金管理和監管。
多位財稅專家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從應急走向常態,將使得基層財政更快拿到中央財政資金,在資金管理和監管同步強化下,資金投向也更為精準,有利于進一步落實中央宏觀調控,而資金受益人能比之前更快拿到這筆“救命錢”。
應急舉措常態化的背后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造成前所未有的沖擊,財政收入大幅下滑,基層財政“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面臨巨大挑戰。
為了緩解疫情沖擊,紓困企業,中央出臺了史上規模最大的2.5萬億元減稅降費政策,但這對基層政府來說意味著減收。在今年扶貧、民生、償債等剛性支出壓力較大的背景下,基層政府不折不扣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存在挑戰,欠發達地區的基層政府運轉艱難。
出于推動包括減稅降費等規模性紓困政策迅速落地,以及保障基層正常運轉的考慮,國務院通過創新設立直達機制,將新增的2萬億元財政資金快速撥給市縣基層政府。往年財政資金層層分解下達平均用時超過120天,而今年這筆資金預算指標僅7天就下達至基層。另外省級財政只能當“過路財神”,不得截留這筆資金。
這筆2萬億元中央財政直達資金中,3000億元用于支持新增的減稅降費,由稅務部門精準落實,通過財政減收來體現;另外1.7萬億元分配至基層市縣,用于支持疫情防控、幫扶困難企、居民、?;鶎舆\轉以及支持重大項目建設。
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在實行直達管理的1.7萬億元資金中,各地已將1.566萬億元直達資金下達到資金使用單位,形成實際支出10214億元,占中央財政已下達地方資金的61.2%。
中央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實施僅5個月,但讓一些人意外的是,10月21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總結今年做法,研究建立常態化的財政資金直達機制。
“財政資金直達機制,本是應對疫情沖擊的一個應急性的過渡性機制,實踐后資金撥付環節減少,資金使用效益有明顯提高,更好地保障了基層財政運行,調控也更加精準,這符合財政體制改革方向,因此國務院將這一應急舉措常態化。”中國政法大學施正文教授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南昌市財政局局長萬昱原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將資金直達這一財政管理的創新舉措用制度機制的方式固定下來,建立常態化的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對基層財政來說是保障方式上的重大變革和優化。在建立中央轉移支付資金直達基層的“快速通道”、提高資金撥付效率的同時,切實加強對相關資金分配使用的監督管理,有助于基層進一步用快、用準、用好財政資金,提高“六保”“六穩”等重點領域的保障水平。同時,在當前地方財政收支矛盾凸顯的情況下,也有助于防范和化解基層財政風險。
上述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擴大直達資金范圍,對可直接分配的中央和地方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具備條件的專項轉移支付、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等一般性轉移支付,可納入直達機制,基本實現中央財政民生補助資金全覆蓋,確保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資等及時足額兌現,更好支持保基層運轉。
施正文表示,除了抗疫特別國債之外,今年已經納入直達資金管理的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明年多數仍會納入。未來將納入直達資金管理的,明確具體分擔比例的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的金額會超過1萬億元;其次是地方可以自由支配的涉及民生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規模會相對較小。
根據官方數據,今年采取直達機制資金以及參照直達機制監控管理的資金累計約為3.47萬億元。
一些基層政府披露的今年當地直達資金管理的具體轉移支付類別,包括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就業補助資金、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補助經費、均衡性轉移支付、義務教育公用經費、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資金、革命老區補助資金等。
機制仍待完善
今年部分中央財政直達資金用于地方民生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一些財政、審計部門反映了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資金下撥速度快,但受制于項目前期工作不扎實等因素,出現了“錢等項目”,短期難以真正形成實物工作量,發揮資金效益。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財政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趙福昌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直達機制使得資金下撥效率提升,這也進一步要求地方要提前儲備好項目,做好項目可行性研究,以免資金下達后因項目準備不足而導致資金閑置。
萬昱原認為,應根據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情況和問題,進一步完善財政直達資金機制。建議完善資金管理要求,如對抗疫國債建設類項目,可根據工程進度適當延長資金撥付期限等。
“采取直達資金機制后,一些投資項目目前是直接對接到市縣級政府的,如果只是疫情紓困資金,其需求的精準匹配還沒有問題,按道理說只是改進了預算管理,不影響體制問題,但如果直達資金范圍擴大,投資類項目也都對接到基層,一些基層政府可能沒有合適的大項目,會不會導致資金使用碎片化?因此未來分配直達資金時,需要匹配好規模,在基層政府項目和省級政府重大項目間做好平衡。”趙福昌說。
上述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各地要強化責任,增強直達資金分配使用的科學性、規范性、有效性。
湖南省財政廳曾公開表示,要堅決防止直達資金分配調撥中的“優親厚友”“見事遲、行動慢”“一分了之”“一撥了之”等不良傾向。
財政部預算司司長李敬輝近期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下一步財政部將盯緊直達資金使用,加強直達資金監管,強化問題整改落實,并及時評估完善政策。比如,針對地方反映的一些直達資金具體操作問題,財政部已經發文明確,包括允許地方將預計年內難以形成實際支出的直達資金,調劑用于其他具備條件的項目,減少資金閑置沉淀。
為了做好直達資金監控,財政部在扶貧資金動態監控平臺上,搭建了中央財政直達資金監控系統,需要基層財政等人員將直達資金等信息錄入到這一系統中。目前有財政、審計部門反饋,一些地方存在錄入信息錯誤。一些基層財政官員反饋,錄入工作較為繁瑣,早期經常加班加點完成。
趙福昌表示,目前資金下撥和監管應該還是兩個系統,這個兩個系統的匹配性還有待提升。未來兩套系統如果能夠高度一體化,實現同步性,是加快推進預算管理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意義所在。隨著這項改革深化,不僅資金撥付效率會大大提升,財政治理能力也會大大提升,因為直達資金管理監控體系的完善,能夠有效促進頂層和基層的信息匹配性和時效性,對于上級政府及時了解基層的困難、針對性紓困、做好“三保”、進一步提升其他方面資金管理的效率,都具有重要意義,是現代財政制度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要求。
目前財政部正在加快推動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建設,第一批實施省份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第二批實施省份建設工作也正在推進。該系統旨在構建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制度+技術”的管理機制,全面提高各級預算管理規范化、標準化和自動化水平。
趙福昌認為,直達資金涉及不同層級政府之間的縱向關系,還涉及政府內部多個部門之間的橫向關系,因此強化資金監管除了上下信息匹配外,還需要部門間加強數據信息互通,數據開放共享,打破信息孤島。
萬昱原建議,構建協調聯動機制,加強信息開放共享,實現財政資金撥付和部門管理使用有效銜接。并健全監督問責機制,將有關主管部門和資金使用單位納入監督考核范圍,加大對其使用財政直達資金等工作的督促和約束力度。
“直達資金涉及面廣,中央監管存在信息不對稱。只有部門間開放數據,發揮各自優勢,實現開放共同治理,才能更好地發揮資金使用效率。”施正文還表示,直達資金多是涉及民生保障資金,應該進一步加大預算公開力度,接受社會監督。(陳益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