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國技術交易市場已超過1000家,全國技術交易額達到2.24萬億元,顯示出我國技術交易市場蘊藏的巨大潛能。上海技術交易所改制之后重新開市,標志著上海技術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又向前邁進一步,將引領傳統的技術交易所改革發展,探索技術要素市場發展的新機制、新模式。
10月28日,上海技術交易所在2020全球技術轉移大會開幕式上鳴鑼開市。作為今年浦江創新論壇的重要活動之一,這個消息引發了很多科技界和經濟界人士的關注。上海技術交易所開市意味著什么,它將給我國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帶來哪些利好?
匯聚各類創新資源
“技術交易所是為了改變科技創新生態而生。”上海技術交易所總裁顏明峰稱,希望通過交易所平臺匯聚各種創新資源,包括技術資源、企業資源、資本資源、服務能力資源。
目前,上海技術交易所已累計匯聚高??蒲性核?0家,各類交易服務機構30家,包括央企、國企、上市公司在內的企業60家,達成擬入場科技成果數5000余個,擬入場企業意向技術采購金額4億元,擬意向掛牌轉讓標的金額10億元。
“交易所的目的是用市場配置技術價格,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都可以發布技術產品,并像交易股票一樣。”顏明峰說,“技術成果交易的難點在于對價值的認定,技術交易所就是一個中間橋梁,我們既有專家評定,也有確權審核等,增加供需雙方信任。技交所的開市,標志著立足上海、輻射長三角、服務全國的技術轉移交易網絡基本建成”。
上海技術交易所是科技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組建的首家國家級常設技術市場,早在1993年就已成立。此次重新開市,是其于2015年啟動轉企改制工作后,踏上新的征程。
據悉,上海技術交易所已搭建網絡系統,可完成從登記受理到資金結算并出具憑證的交易全流程服務;已搭建技術交易服務平臺,可匯集全球科技數據和產業需求數據;正在探索利用區塊鏈、電子簽章等技術手段完成身份鑒權、意向確認、過程追溯等流程,并對技術交易意向進行大數據分析。
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副主任段俊虎說:“上海在技術要素市場建設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如今,上海技術交易所改制之后重新開市,標志著上海技術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又向前邁進一步,將引領傳統技術交易所改革發展,探索技術要素市場發展的新機制、新模式。”
建設技術要素市場
當前,技術交易已經發展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市場。2019年,全國技術交易市場已超過1000家,全國技術交易額達到2.24萬億元,顯示出我國技術交易市場蘊藏的巨大潛能。今年4月份,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提出要加快發展技術要素市場。
參與浦江創新論壇的不少專家認為,上海技術交易所的重新開市,意味著對技術要素市場發展新機制的探索。
“在全國技術合同2.24萬億元的成交額中,企業交易占比達到了91.5%,企業是技術交易的主體,在技術市場中非?;钴S。”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市場管理處副處長陳彥說。不過,她認為目前我國存在創新結構失衡問題:雖反復強調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但目前創新的主體仍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
陳彥認為,目前我國技術要素市場中存在幾個突出問題:在供給側,高校和科研院所科學探索目標與成果轉化激勵錯位,知識產權管理效率較低,僅以申報專利和授權為主,未形成全流程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在需求側,企業創新內生動力不足,創新試錯成本很高,早期研發缺乏政府扶持;在服務側,技術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市場化程度較低,也缺乏專業化人才;技術要素市場的供給側、需求側與服務側之間,尚未有效建立信用體系,導致三者之間的良好生態沒有建立起來。
“發展技術要素市場的核心任務是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目前我國技術交易市場應該更多突出技術服務市場的轉型升級。”陳彥建議,高標準的技術要素市場要從體系建設的角度考量,要實現產權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
“上海技術交易所重新開市,這是發展的機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戰。”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總工程師陸敏說,建設技術要素市場需從三方面考慮,一是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雙輪驅動,二是能力提升與制度改革齊頭并進,三是技術要素和其他要素要相互賦能。
關注技術轉化痛點
當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中存在哪些痛點,需要在上海技術交易所的體制機制探索中予以關注?
“在技術轉移人才儲備和發展方面,我們還面臨著一些困境。當前,懂技術、懂法律、懂經濟、善溝通的復合型技術轉移人才不足,已成為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瓶頸。”陸敏說,上海將探索建立專業化、本土化、系統化的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培訓和實訓體系,培育理論知識扎實、業務能力突出、專業素養過硬的人才隊伍。
“上海技術交易所于10月28日重新開市,是技術交易市場行業有影響力的事件。毫無疑問,技術交易市場的繁榮發展對于國家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具有較大支撐意義。”上海交通大學先進產業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劉群彥說,“我們也應當注意到,與證券、期貨等權益性產品相比,技術商品具有不同特征,在科技成果轉化或技術轉移服務市場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尤其在技術成果標準化體系建設尚未形成的前提下,如何處理有形交易所的集中交易與無形市場的零散服務,以及技術轉移服務的分散性與集約化問題,是當下應當考慮的重要課題”。
“目前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是一個痛點問題,市場化投資機構不傾向于參與投資早期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小苗朗程基金合伙人楊海忠說,這是因為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轉化周期長、不確定因素非常多,而市場化基金有一定時間要求,這兩者存在矛盾。
楊海忠認為,解決這個痛點,需要建設具備兩方面能力的科技成果轉化機構:一是具有一定風險偏好,二是具有專業服務能力,能夠化解這些風險。具體來講,市場化機構綜合實力要強,可以全面覆蓋從天使期到后續的融資,使早期的科技項目不至于因資金匱乏而停滯;機構的專業判斷能力要強,可以找到有市場空間和前景的科技轉化項目;要有很強的投后服務能力,能幫助科技項目找到運營和市場人才,能幫助項目和市場資源對接,能解決財務、法務、知識產權等各方面問題。(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