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滬指頻繁沖擊年內高點,大金融板塊的貢獻功不可沒,上證50指數領漲三大指數。相對而言,成長類板塊表現沉寂,中證500持續弱勢。但指數突破勢頭并不順暢,在經濟快速修復的過程中,前期低估值板塊快速修復,而年末流動性偏緊的問題也制約了市場上行的速率。
11月30日,統計局公布11月中采制造業PMI指數為52.1%,比上月回升0.7個百分點,超市場預期的51.5%,顯著強于季節性。由于PMI統計的是環比變化,甚至可以說當前經濟修復的速率快于上半年。分項數據上,除在手訂單分項走弱0.5個百分點之外,其余指標全面走強,制造業活力進一步增強,恢復性增長明顯加快,市場擔心的制造業企業生產放緩并沒有出現。
從供需兩端來看,11月生產指數上升0.8個百分點至54.7%,上升至年內最高。新訂單指數53.9%,較10月走強1.1個百分點,生產指數與新訂單指數的剪刀差自6月以來逐月縮小,從2.5個百分點降至11月的0.8個百分點,表明制造業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國家統計局在解讀PMI時,也提到“供需循環持續改善”??傮w來看,經濟進入全面恢復的階段,特別是中小企業和民企,以出口和制造業為主導的順周期行業,成為現階段經濟修復的主導力量。
從宏觀面的特征看,經濟修復的邏輯依然有效,傳統的周期類板塊受益于工業品漲價,并且具有估值上的優勢,短期獲得更多的關注。但由于周期類板塊的成長性較弱,很難獲得較為穩定的增長,所以周期類板塊通常波動較大,對于指數的貢獻作用很不穩定。相較而言,近期真正推升指數沖擊前高的動力,主要來自于大金融板塊。低估值與宏觀流動性的變化,都使得市場對于金融板塊的態度更加積極。
上周,央行發布《2020年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表示國內“經濟增長好于預期,三季度供給基本恢復、需求加速改善”,政策目標再度偏向短期穩增長。結合此前監管層對于貨幣政策的表態,市場普遍認為經濟復蘇后央行會收緊流動性。對此我們認為,貨幣政策還未到“非松即緊”的地步。
可以看到,11月30日,央行繼續意外實施2000億元MLF疊加1500億逆回購,除了月末流動性的因素外,也是為了緩和前期受信用債違約影響的信用環境。根據宏觀形勢和市場需要,科學把握貨幣政策操作的力度、節奏和重點,既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不讓市場缺錢,又堅決不搞“大水漫灌”,不讓市場的錢溢出來,因此央行穩健中性的基調并沒有改變,核心仍然是保持貨幣供給靈活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