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股市交投活躍的背景下,以股票ETF、股票指數、個股為標的的權益類場外衍生品正成為市場的寵兒。
2020年,業內風險管理公司在發展商品場外衍生品業務的同時,積極探索、不斷創新,發力權益類場外衍生品市場,不僅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更拓寬了期貨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與深度。
數據顯示,截至10月末,風險管理公司權益類場外衍生品實際持倉名義金額達到432億元,較去年年底增長超過3倍。從產品類型看,除普通期權外,組合期權,鳳凰、雪球等結構化期權逐漸被客戶接受。
中信中證資本和銀河德睿是業內開展權益類場外衍生品業務較早的兩家風險管理公司。銀河德睿副總經理張堃告訴期貨日報記者,截至10月末,銀河德睿權益類場外衍生品業務持倉名義金額達到138億元,同比增長近10倍。
股市火熱催生客戶需求
2020年在有效控制住新冠疫情后,中國經濟一枝獨秀,國內股市備受各路資金追捧。受限于傳統多頭市場的特征,融券賣空困難且成本較高,加之場內金融衍生品品種較少,權益類場外衍生品成為各類投資者對沖股市風險和投資的重要工具。
“除市場因素外,客戶接受度不斷提高,也是今年權益類場外衍生品業務大發展的重要推手。”永安資本副總經理蔣寒立表示,風險管理公司與券商一起對市場進行培育,提供更豐富、更優質的風險管理工具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提升了客戶對結構化期權產品的認可度。
張堃介紹權益類場外衍生品業務發展路徑時說,以個股為例,過去客戶大多采用買入普通期權這種單一模式,不僅客戶體驗差,而且風險管理公司會積累大量伽瑪風險(Gamma),同時缺乏有效的對沖手段。隨后,組合期權逐漸被客戶接受,但風險管理公司單一賣權的困境仍未得到解決。
今年以來,部分風險管理公司引入了鳳凰、雪球等結構化期權,提供了客戶做空波動率的交易結構,不僅滿足了客戶的類固收交易需求,同時也降低了風險管理公司自身的Gamma風險。
機構客戶成主要服務對象
在如今的期貨市場中,機構投資者的資金量占比已超過六成,持倉量占比超過五成,期貨市場“機構化”趨勢愈發明顯。
場外市場同樣如此,商業銀行、券商資管、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紛至沓來,成為風險管理公司權益類場外衍生品的主要交易對象。
中信中證資本總經理王小果介紹,客戶對權益類場外衍生品的需求更加豐富,不同風險偏好的客戶會選擇不同的產品。以目前市場中較為熱門的雪球式結構產品為例,它可以在客戶愿意承擔一定的尾部風險的基礎上,實現相對固定的收益。對保守型客戶而言,我國財富管理領域正缺乏這一類型產品。
“通過風險管理公司量身定制的權益類場外衍生品,機構客戶不僅可以對沖風險,而且能夠實現在風險降低的基礎上,起到不減少其原本收益預期的良好效果。”蔣寒立說。
張堃說,商業銀行主要交易ETF和指數類產品,通過權益類場外衍生品對其結構化理財產品或存款進行對沖;券商、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交易品種比較豐富,主要掛鉤其發行的產品。
新規引領行業健康發展
在權益類場外衍生品業務規模迅速增長的背后,監管部門正不斷完善相關管理規定,維護風險管理公司權益類場外衍生品業務的健康發展。
10月30日,中國期貨業協會發布《關于進一步明確權益類場外衍生品標的范圍的通知》(下稱《通知》),進一步明確了風險管理公司開展權益類場外衍生品業務的標的范圍。
在王小果看來,《通知》“拉平”了證券期貨行業間的自律監管安排,有助于風險管理公司充分發揮衍生品團隊的專業能力,有助于滿足實體產業的風險管理需求、豐富資產配置渠道。
蔣寒立表示,《通知》為風險管理公司發展營造了更良好的政策環境。新的場外衍生品標的劃分合理地擴大了標的池,同時對接券商的監管要求,做到了一致性。
規模仍難與券商比肩
雖然風險管理公司權益類場外衍生品業務年內實現了爆發式增長,但與券商相比仍相去甚遠。自2013年起,券商就已開始耕耘這一市場,風險管理公司存在明顯的“后發劣勢”。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的最新數據,截至9月末,證券公司場外金融衍生品業務未了結初始名義本金為12575億元。有分析人士指出,該數據或包括券商開展的商品場外衍生品業務,且證券行業的統計口徑與期貨行業不同,因此不能與期貨行業的432億元直接對比。
“風險管理公司在業務規模、人才儲備、融資能力和自身實力上均難與券商比肩。如何進一步形成特色,需要行業共同研究。”張堃說。
王小果認為,期貨行業歷經三十年發展,在市場理解、產品把握、風控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張堃建議,風險管理公司要立足當下構建核心競爭力,要及時根據市場行情的變化,結合客戶的需求進行衍生品創新;隨時為客戶提供最合適的交易結構,并且結合自身的對沖和建模優勢盡量提供最優的交易價格。
增加奇異度 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
事實上,權益類場外衍生品已成為風險管理公司為客戶量身定制,滿足客戶風險管理、資產管理、股權管理等特定需求的結構性金融衍生工具。
為了滿足客戶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權益類場外衍生品奇異度正不斷增加。除簡單期權及其組合外,已經出現二元、雪球、亞式、區間累計、單鯊等十多類奇異期權。
在張堃看來,這一特征符合市場發展規律,場外衍生品的特點和優勢就是定制化,而定制化一定伴隨著奇異度增加。
張堃介紹,像二元、亞式和單鯊等已經是比較常見的奇異期權,相關的建模、定價和對沖并不復雜。尤其是風險管理公司和銀行開展結構化存款合作時,這些結構出現的頻率非常高。而雪球、鳳凰等結構則代表了一個特別的客戶群體需求。這類客戶希望賣空波動率,在行情無大幅下行的前提下獲得類固收資產收益。
蔣寒立也認為,日漸豐富的期權結構是場外市場發展必經之路。從一致化到個性化,從單一性到多樣性,是每家風險管理公司的發展目標。奇異度增加滿足了客戶對不同市場觀點的表達與變現,同時優化了資金使用效率。
權益類場外衍生品發展空間廣闊
多位風險管理公司高管一致表示,當前權益類場外衍生品尚處于初始發展階段,未來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瑞銀非銀金融團隊此前的研究稱,中國場外交易衍生品名義交易額不到對應市場總市值的1%,而美國為78%。
“權益類場外衍生品是場外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境外市場的經驗,從規模來看,權益類會比商品類要大很多。未來的權益類市場將會延續今年高速增長的勢頭。”張堃說。
張堃預計,今后權益類場外衍生品的客戶接受度會進一步提升。期權逐漸會成為股票多頭策略和中低頻量化交易策略的一個投資標的。此外,指數類期權將會迎來更強的增長勢頭,未來或形成指數與個股之間的期權套利交易模式,進一步促進權益類場外衍生品市場的發展。
“權益類場外衍生品主要分為場外期權和場外互換兩類,目前風險管理公司場外期權做得較多,場外互換剛試水。待時機成熟時,風險管理公司的場外互換也將迎來發展機遇。”王小果說。
關鍵詞: 權益類場外衍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