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股指出現上升途中的調整,不必過度恐慌,振蕩上行趨勢未變。中長期資本市場制度改革紅利繼續釋放,國內經濟穩步恢復,三季報A股盈利繼續改善,股市流動性依舊充裕。目前內外環境趨穩,股指回調后,仍有上升行情。
股市流動性偏寬松
2020年,宏觀流動性以寬松為主,央行通過下調LPR,引導實際貸款利率下行,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貨幣政策傳導效率。2020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超過34萬億元,增速達13%以上。貨幣增速M2在10.5%,貨幣和社融增速雙位數增長,反映出信用寬松助推經濟改善回暖。隨著國內經濟好轉,宏觀流動性或將邊際收緊,信用擴張放緩,預計2021年社融增速11%左右,較2020年放緩2個百分點。M2增速可能在9%—10%之間,較2020年回落1—2個百分點。
股市流動性在政策嚴控房地產,鼓勵居民財富向資本市場轉移的背景下,流動性有望延續偏寬松狀態。從居民和企業存款角度看,前三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18.15萬億元,同比多增4.93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9.95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5.49萬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6278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4765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居民和企業儲蓄存款向資本市場轉移的傾向。目前,國內證券市場投資者結構趨于機構化,去散戶化特征明顯,廣大散戶借助購買公私募股票基金方式間接入市。2020年股票型基金發行量遠超2019年,或許能印證居民存款搬家現象還會延續。另外,在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背景下,外資對A股配置增加。2014年至今,外資通過陸港通渠道累計流入1.1萬億元。預計未來3—5年,平均每年凈流入3000億—4000億元。隨著險資投資權益市場上限放開,預計未來3—5年,險資每年凈流入額3000億元左右。
低估值板塊向上修復
中國經濟增長正在由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轉變,經濟結構轉型背后是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估值分化。新興行業(科技創新、服務、生物醫藥、消費升級等)因成長性好,屬于朝陽行業,市場給予一定的估值溢價。傳統行業(銀行、地產、基建等)發展空間趨于飽和,對經濟增長質量提升的貢獻度下降,市場給予較低估值水平。
2020年7月以前,中小創業板整體走勢強于主板,與創業板注冊制改革落地、流動性寬松、無風險利率下行、股權風險溢價回落,推動成長股估值擴張有關。中長周期里,IC與創業板、中小板相關系數0.8左右,屬于較強關聯。基于IC、IH、IF各自成分股所屬行業權重的不同,三者之間存在著強弱分化現象。在政策利好支持科技創新、鼓勵消費,以及成長股業績改善情形下,科技消費類成長股有階段性表現機會。
自2020年7月以后,鑒于經濟向好,市場利率小幅回升,市場風格逐漸傾斜于周期價值類,成長類表現偏弱,主板與中小創業板估值差趨于收斂。主板中的金融、地產、基建、資源、汽車等大盤權重股低位拉升,低估值周期板塊補漲需求強烈?;谑袌鲲L格轉換,當前IH表現強于IC,IH/IC比值振蕩走高,中短期可以采取多IH、空IC套利策略。
股指期貨貼水收窄
從歷史上股指期貨基差變化規律看,在單邊階段上漲行情中,股指期貨貼水會逐漸收窄,并逐漸轉為升水。反之,在單邊階段下跌行情中,股指期貨升水逐漸回落,逐漸轉為貼水。9月中下旬以來,IH、IF、IC基差逐漸回落,即股指期貨合約貼水收窄。9月中下旬至12月14日,IH活躍合約貼水從22.74收窄至0.54,貼水縮小幅度97.6%;IF活躍合約貼水從32收窄至3,貼水縮小幅度90.6%;IC活躍合約貼水從76.72收窄至5.82,貼水縮小幅度92.4%。9月下旬至今,股指以穩步振蕩上行為主,股指期貨貼水跟隨收窄。IH貼水收窄幅度最大,與盤面上IH表現強于IC相吻合。12月中下旬,筆者認為仍有上漲行情,三大股指期貨有轉為平水,甚至升水可能。
從滬深300、上證50、中證500三大股指行業成分股權重看,滬深300、上證50成分股以金融地產、工程機械、周期資源類大盤藍籌股居多,中證500成分股以消費科技類為主,占比50%左右。在科技、消費類板塊調整較為充分,以及低估值周期類板塊補漲情形下,預計中短期市場風格會趨于均衡,即藍籌股搭臺,題材股唱戲,板塊輪動上漲。單邊策略,12月中下旬IF2103、IH2103、IC2103均有逢低做多機會。套利策略,多IH2103,空IC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