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末獲利資金減倉離場的動機增強,短線期指或陷入振蕩。中長線來看,宏觀經濟有望延續修復,期指仍存向上動能。
周二受海外疫情影響,在煤炭、有色、非銀金融等周期股板回調帶動下,三大期指主力集體下行,IF跌1.55%收于4965點,IH跌1.57%收于3470.6點,IC跌2%收于6238.8點。
英國新冠肺炎病毒變體傳播力增強,多國對英關閉邊境,引發市場避險情緒重新升溫。但WTO和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的評論均指出,沒有證據表明剛研發的疫苗不能抑制變種病毒,因此,情況并未急轉而下。與此同時,中國疫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表示,“無癥狀感染者比例上升說明致病性下降”,疊加我國“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疫措施,預計疫情對國內影響較小。對期指短期沖擊更多是恐慌情緒的宣泄,未來行情仍由基本面主導。
12月16—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明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意味著政策溫和退出,經濟向下速度不會太快,長期國債收益率下行空間或有限。
此外,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反映明年信用收縮是必然的,財政赤字有望回歸3%以內,長期債券收益率上升空間較為有限,對期指價格形成壓力或有限。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實施的第一年,也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開端。“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形成國內強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擴大內需和供給側改革有機結合起來。12月中央政治局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動能有望由房地產和基建投資驅動轉向消費和制造業投資驅動。
需求端面臨的下行壓力主要來自于房地產投資,而基建投資和出口對經濟拉動作用有限。隨著信用環境收緊,房企在新開工和拿地上更為謹慎,7月后土地購置面積維持負增,新開工面積振蕩下行,反映監管環境收緊對房地產投資增速影響逐步顯現,明年房地產增速面臨下行風險。
基建方面,明年財政政策刺激力度下降,加上地方政府債監管,基建投資回升空間有限。外貿方面, 隨著2021年疫苗大面積使用,發達經濟體逐步正常復產復工,我國短期出口優勢將逐步消失,盡管明年全球經濟處于復蘇態勢,出口增速進一步提高空間或有限。
消費和制造業接棒助推經濟增長。12月中央政治局工作會議提出“需求側改革”,繼續推動“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發展服務消費”的“大消費”,促消費力度將加大。在促消費政策推動、受疫情沖擊嚴重行業復蘇,疊加低基數效應等因素下,消費增速有望走高。
制造業投資方面,由于國內經濟復蘇步伐快于全球經濟復蘇,造成供需缺口持續擴大,帶動工業企業利潤快速修復。與此同時,供需缺口擴大使得原材料庫存和采購量增加,企業或已開啟主動補庫。在全球經濟復蘇、國內消費恢復及出口拉動下,企業補庫需求提升,工業企業盈利有望持續改善,對期指價格形成向上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