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互聯網行業反壟斷政策出臺一波接著一波,維護互聯網行業安全與權益的呼聲更一浪高過一浪。
12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金融管理部門聯合約談了螞蟻集團。這是繼11月3日叫停螞蟻金服上市后,監管部門對螞蟻集團再一次伸出“監管之手”。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代表四部門答記者問時表示,黨中央高度重視金融科技和平臺企業的規范健康發展。近期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對做好相關金融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金融管理部門將以此為根本遵循,依法依規監管金融市場主體,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強化約束資本無序擴張,維護公平競爭和金融市場秩序。
金融管理部門根據金融法律法規及監管要求,指出了螞蟻集團目前經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公司治理機制不健全;法律意識淡漠,藐視監管合規要求,存在違規監管套利行為;利用市場優勢地位排斥同業經營者;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引發消費者投訴等。
螞蟻集團12月27日發布公告稱,螞蟻集團會在金融管理部門的指導下,成立整改工作組,全面落實約談要求,規范金融業務的經營和發展。
從螞蟻金服上市按下暫停鍵說起
螞蟻金服11月初就被監管部門約談,原本申請于11月5日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在11月3日晚上突然被叫停。
作為國內最大的金融系統平臺,螞蟻集團旗下擁有支付寶、余額寶、花唄、借唄、余利寶等多種金融產品。從螞蟻科技集團旗下的業務看,它既是一個科技公司也是一個金融公司,圍繞支付寶這個支付技術平臺開展一系列金融業務,具有“科技+金融”的雙重估值優勢,市值預期將超過2000億美元。
業內人士指出,螞蟻金服運作的原理是通過本金換債權,通過債權向銀行貸款,之后持續運作,這樣上百倍的杠桿,存在巨大金融風險。
螞蟻金服方面目前已將支付寶上的銀行業務進行了下架,螞蟻金服也做出了回應,其根據相關監管部門對于互聯網存款業務的規范要求進行。
收購涉嫌壟斷被頂格處罰
螞蟻金服暫停上市當月底,也就是11月30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出臺《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據悉,其最終目的在于“促進平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但需要以“預防和制止互聯網平臺經濟領域壟斷行為”“加強和改進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監管,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為前提。
隨即的12月14日,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官網消息,依法對阿里巴巴投資收購銀泰商業股權、閱文集團收購新麗傳媒股權、豐巢網絡收購中郵智遞股權等三起未依法申報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案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分別處以50萬元罰款。
市場監管總局表示,三項交易都是股權收購,收購完成后阿里巴巴投資、閱文和豐巢網絡分別取得了控制權,屬于《反壟斷法》第二十條規定的經營者集中。參與集中的經營者營業額明顯達到了《國務院關于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的規定》第三條規定的申報標準。在集中實施前,均未依法進行經營者集中申報。最近收到了一些涉及互聯網企業涉嫌未依法申報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的舉報線索,涉及企業較多、行業較為廣泛、時間跨度長,正在抓緊核實有關舉報線索,對其中涉嫌未依法申報違法實施集中的交易會依法調查處理。
“二選一”被強監管
不少受訪的業內人士直言,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治理即將迎來“強監管”時代。
《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首次明確擬將“二選一”定義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構成限定交易行為之后再次向壟斷行為出手。
實際上,在指南征求意見稿發布之前,早有一連串的“國家隊”出手:10月20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聚焦平臺“二選一”、違法評價等關乎網絡市場交易秩序的焦點問題;同日,中央宣傳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等14部門官宣開展“網劍行動”,重點打擊不正當競爭、網售侵權假冒偽劣商品、發布互聯網廣告等七大行為。
據記者梳理發現,2015年,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頒布的《網絡商品和服務集中促銷活動管理暫行規定》中就已明確規定,網絡集中促銷組織者不得違反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限制、排斥平臺內的網絡集中促銷經營者參加其他第三方交易平臺組織的促銷活動,否則依照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查處。2016年11月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中也對互聯網領域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作出界定。2019年1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更對電商平臺強令商家“二選一”明令禁止。
“指南征求意見稿的最大亮點之一就是把超級互聯網大平臺納入立法規制范圍,并強調在認定互聯網領域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時,要考慮網絡效應、規模經濟、鎖定效應、掌握和處理相關數據的能力等因素。”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分析,這就恰恰抓住了互聯網企業最核心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有很強的針對性。這意味著,互聯網行業損害消費者權益的霸王合同現象將會得到根本遏制,互聯網壟斷企業為排擠中小競爭者、剝奪電商選擇權、損害消費者公平交易權而強迫電商選邊站隊的“二選一”潛規則也將逐漸出清離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副研究員熊鴻儒表示:“‘大’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大’背后的以大欺小、算法合謀甚至平臺內部的治理風險。”
互聯網領域的壟斷與反壟斷,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諸多影響。近年來,互聯網巨頭紛紛打造出枝葉繁茂的平臺體系,用戶在某一平臺的數據時常被其他平臺“共享”。此外,大數據變“殺生”為“殺熟”也越來越常見。平臺借助大數據收集消費者的信息,分析其消費偏好、收入水平,一套算法使用下來,老客消費成本竟然高于新客。
“要維護公平競爭秩序,既要拍蒼蠅,打擊各種不公平競爭行為,尤其是部分中小企業實施的虛假廣告、誤導宣傳、商業欺詐和商業賄賂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又要打老虎,堅決反對大型企業濫用壟斷優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劉俊??磥恚膭罟礁偁?,反對濫用壟斷優勢的行為,反對不公平競爭,維護互聯網市場中的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秩序與交易秩序,有助于維護中小競爭者的合法權益,督促壟斷企業慎獨自律、見賢思齊,進一步保護好消費者的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
經過資本擴張的互聯網行業,走到今天,已經形成擴大規模的市場,電商、外賣、金融、出行等滲透到了生活的各個角落,大量數據掌握在平臺手中。所以,從互聯網行業如雨后春筍般地盲目發展,到如今,讓資本有序、讓平臺健康,是監管部門的必由之路。
>>延伸閱讀
互聯網巨頭頂上社區團購被"抨擊"
在互聯網巨頭們爭奪平臺流量的同時,社區團購再度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面對互聯網巨頭進入“社區團購”,以超低價格攻城略地,本就是小本經營的小商販、小超市的生計受到巨大沖擊,甚至有些已經到了艱難維持的地步。
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商務部召開了行政指導會,指出了當前社區團購存在的低價傾銷,以及由此引起的擠壓就業等突出問題。會議要求互聯網平臺企業嚴格遵守“九不得”,涉及對濫用自主定價權進行惡性價格競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虛假宣傳及商業詆毀、大數據“殺熟”、利用技術手段損害競爭秩序、非法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等方面。
社區團購是依托社區和團長社交關系實現生鮮商品流通的新零售模式。物美、美團、阿里巴巴、拼多多、京東等巨頭一齊入局,共同瞄向并不是彼此已有的地盤,而是在過去看來一個不起眼的紅海市場。
過去20年,電商迅猛發展,從線下零售市場搶走了20%的份額。近幾年,電商增速正在下降,2017年網絡零售額的增速是32.2%,2018年是23.9%,2019年是16.5%。純電商正逐漸迎來它的天花板。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披露,當下我國線下社區消費占城市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0%。也就是說,這一市場份額已增長至與電商的市場份額旗鼓相當。考慮到電商逐漸降低的增速,與社區超市逐漸走高的增速,未來社區消費的市場空間有很大概率超過電商。
人民日報就近期的“社區團購”熱潮發表評論稱,互聯網累積的數據和算法,除了流量變現,還有另一種打開方式,即促進科技創新。當天,有網絡傳言稱,馬云表態,阿里巴巴將全面退出社區團購,認真做好科技賦能,服務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