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洋垃圾禁令在中國及東南亞各國頒布 國內外行業洗牌加速

發布時間:2021-01-07 10:55:25  |  來源:第一財經  

隨著洋垃圾禁令在中國及東南亞各國的頒布,國內外行業洗牌加速,資源再生龍頭企業受益明顯,定位中高端的再生設備企業的發展也在近幾年提速。

如果不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聞靚他們在美國參股建設的電子廢棄物回收工廠,將迎來盈利的第一年。

這一于2年前就開始布局的出海之舉,正是在我國逐步禁止進口洋垃圾后,資源再生企業做出的應對。按照規定,今年1月1日起,我國將禁止以任何方式進口固體廢物,禁止境外固體廢物進境傾倒、堆放、處置。

作為固廢產業綜合服務商,廣東雋諾環??萍脊煞萦邢薰究偨浝砺勳n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以往美國當地的電子廢棄物主要是直接出口到中國回收,禁止后就只能在當地處理,而當地并無這樣的處理廠。市場需求的巨大變化,直接促使能提供完整設備和技術的他們“走出去”建廠。

按照公司原本的計劃,聞靚他們還會在美國多地鋪設工廠,也已申請了當地政府的資質許可。只是疫情的蔓延,讓他們在海外的開拓步伐放緩。

和聞靚他們的方向相反,近年來去東南亞等國建立回收處理廠的不少企業,正在陸續開啟回國之旅。

中國塑協塑料再生利用專委會常務副會長范育順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協會收到的反饋是,大約50%~60%赴東南亞等地投資的再生塑料企業都是虧損的。虧損的主要原因,除了疫情的影響,還包括沒有優質的原料、高額的通關費用、沒有熟練工人,以及中企本身也并不那么適應當地的環境等。

沒有了洋垃圾的我國資源再生行業如何改變?企業是“出走”還是回歸?在快速提高的淘汰率和集中度面前,行業的發展路徑也在越來越完善的規范和體系中變得清晰。

企業流動地圖

范育順同時還是連云港龍順塑料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洋垃圾”禁令頒布后,為了解決原材料的不足,該公司已于2018年9月在日本成立了再生塑料公司,專門從事特種高分子塑料顆粒加工。

范育順表示,中國此前約有1200家工廠進口外國塑料垃圾,如今三分之一的工廠改行,三分之一的企業轉遷到境外,三分之一的企業從事國內廢塑料再生利用。除了部分轉向東南亞的企業陸續轉回國內,這一大體趨勢基本呈現出再生企業的流動地圖。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再生塑料分會秘書長王永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我國自2017年逐漸禁止進口洋垃圾后,的確有一批過去依賴進口的企業“走出去”以尋求原料。在我國禁廢后,國際形勢發生了顯著變化,東南亞進口廢塑料的數量暴增,給當地帶來了環境壓力。2019年5月,廢塑料被納入《巴塞爾公約》的管控范圍,該修訂要求“出口國在運輸受污染、混合或不可回收的塑料廢物之前須獲得接收國的同意”,也開啟了各國對于洋垃圾的嚴格管控期,從而造成了去東南亞建廠的中企再次面臨原料不足的局面,“很多又回來了”。

王永剛認為,在這樣的改變中,全球固廢的“屬地化處理”格局越來越明顯——誰產生誰處理,將成為明確的趨勢。

這也讓看中當地固廢資源的企業有了長足發展的機遇。

2021年1月起,日本開始限制生活來源的廢塑料垃圾出口。范育順告訴記者,當地的廢塑料再利用行業也開始完全依靠本地的回收和處理,“日本是很急迫地邀請我們國內有實力有經驗的公司去那邊建廠,參與回收可再生處理”。

根據聞靚的觀察,在中國禁止洋垃圾進口后,歐美發達國家的當地企業也開始從最初的觀望,變成愿意投入和參與到固廢末端處理的行業中。“當它們看到屬地化處理變成了大勢所趨,當地的再生行業就會發展起來”。

與行業變化對應的,是海外市場的巨大缺口。中科院工程塑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季君暉提供的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數億噸塑料廢棄物中,只有約35%進行了回收,約12%進行了焚燒或裂解,剩下超過一半則在自然中積累,包括46%進行陸地堆積或填埋以及7%流入海洋。

按照王永剛的說法,美國廢塑料屬地化處理的比率不到10%,即使是日本,此前屬地化處理的比率也不過20%左右。

對國內資源再生企業而言,一方面,我國擁有國際領先且高性價比的資源再生處理設備及技術;另一方面,洋垃圾進口叫停后,我國企業的處理能力也處于過剩狀態。因此,持續深耕國內市場,加強當地固廢回收和處理能力的同時,中企的國際化布局也是關鍵出路。

資源再生龍頭受益

隨著洋垃圾禁令在中國及東南亞各國的頒布,國內外行業洗牌加速,資源再生龍頭企業受益明顯,定位中高端的再生設備企業的發展也在近幾年提速。

江蘇貝爾機械銷售總監金大斐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再生設備占公司總體營收的40%,其中出口的比例約為65%。自2017年以來,公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需求量持續增長,2019年,相關業務同比增加了30%左右。

“2019年,我們接連接了幾家全球環保巨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訂單。洋垃圾禁令,倒逼這些國家屬地化處理的轉型,為了避免廢塑料的二次污染,正規企業開始更多采購高端設備。”金大斐說。

聞靚表示,如果撇開疫情的因素,公司2020年在海外的營收原本會有40%~50%的增長。2020年海外的營收與往年基本持平。

此前長期以歐美、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為主要出口市場的他們,在疫情的大考之年,則迎來了內銷市場的爆發,內銷規模首次反超了出口。

“2019年我們的國內銷售不到5000萬元,2020年翻倍增長,預計2021年的增幅也將在70%~80%。”聞靚明顯感覺到,國內的市場加速淘汰了小作坊,正在進入整合和集中化階段,由此催生出了對于高端設備的更大需求。

中華環保聯合會綠色循環普惠專委會秘書長蔣南青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兼容性較好且產業鏈完整的中國再生設備長期占據全球超過80%的市場。

國內再生體系待完善

2020年是禁止洋垃圾入境、推動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的收官之年。截至2020年11月15日,我國固體廢物進口總量為718萬噸,低于1000萬噸,同比減少41%,與頒布方案前的2016年(4655萬噸)相比,下降了約85%。走私入境的非法“洋垃圾”更是被拒之門外。

日前,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對于中國首例涉“洋垃圾”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作出終審判決。138.66噸“洋垃圾”銅污泥喬裝成“銅礦砂”進口被海關當場查獲,105余萬元的處置費用由所有侵權人共同賠償。

上海高院資源審判庭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案不僅確立了裁判規則,而且還破解了“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埋單”的困局,同時促進了“洋垃圾”進口的源頭治理。

這被業內視為國內海關對于原料進口管控趨嚴的信號,也倒逼那些瞄準中國市場出口的再生材料企業轉型升級。

王永剛認為,洋垃圾的全面禁止,將對國內的回收再生行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不管是國家的監管政策和行業發展方向,還是個人的環保意識,都在發生變化。

然而,蔣南青提出,2021年影響回收企業發展的,仍然是來自新料的沖擊和競爭。

由于國際原油價格下跌,新料產量增大,性能更高的新料價格與再生料價格差距不斷縮小,同時土地與人力成本高企,這些都讓再生企業的經濟動力降低。

“以前回收行業是自發形成的能賺錢的市場,但現在這個市場變得不那么掙錢了。所以需要政策鼓勵,法律法規也都要跟上。” 蔣南青提出,我國還有待從政策與法規層面建成完整的體系去鼓勵再生行業的規范發展。

王永剛認為,國內廢塑料的回收比例已經達到了30%以上,這在國際上屬于較高的水平。要想進一步突破,需要做到塑料完整流向的監管,但因為環節眾多、用途廣泛,產生廢料的情況比較復雜,我國現有體系尚無法完全監管。

蔣南青建議,再生企業加速規?;耐瑫r,還要擴大再生原料的應用范圍,進而促進企業不斷提升再生產品的技術。

“我們正在考慮更好的模式,比如借助互聯網技術把個人的行為量化,讓再生資源的回收跟國家的碳中和與減排目標高度關聯起來,尤其是消費品。”蔣南青表示,一旦有了可量化的衡量標準,企業的動力將會更加充足,監管部門也需要更精準地把握回收效果,從而出臺更有效的政策。

關鍵詞: 洋垃圾禁令 資源再生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一区二区在线观看av,久久久午夜电影,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艳女tv在线观看国产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