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疫情重創各國經濟,但全球IPO市場熱度不減。
據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報道,Refinitiv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企業通過IPO融資近3000億美元,僅次于2007年。
根據安永的統計,2020年全球共有1338家企業上市,同比上升17%,籌資額上升27%。A股市場IPO總規模達到人民幣4707億元,創2010年以來新高。
“2020年為了應對疫情,全球央行大規模貨幣寬松政策增加了市場流動性,二級市場定價高,股價估值反彈,科技企業受到追捧,企業上市意愿增加。此外,中國內地疫情控制迅速,有序復產復工,A股資本市場改革步伐加速,在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影響下,部分中概股重新回歸A股,A股市場迎來IPO熱潮。”上海某私募基金經理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美國
SPAC上市規模創紀錄
IPO數據研究機構Dealogic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初,美股市場上已有430宗IPO交易,募資規模已超1500億美元,遠超2000年互聯網泡沫后任何一年的全年募資紀錄,也榮登去年全球IPO募資榜首。
從去年全球IPO季度籌資數據來看,下半年IPO市場火爆程度遠勝過上半年。
去年下半年隨著美股大漲,小鵬、理想、Snowflake等明星公司接連登陸美股,12月上市的Doordash和Airbnb更是將美股IPO推向高潮。12月10日,美國外賣平臺DoorDash上市大漲86%。目前該公司市值為500億美元左右,超過了許多百年名企。12月11日,民宿巨頭Airbnb上市大漲113%。
2020年9月中旬,美國軟件公司Snowflake上市,上市首日股價大漲112%,市值達707億美元,創軟件公司史上最大規模IPO紀錄。Snowflake是54年來巴菲特首次“打新”,伯克希爾·哈撒韋不僅以發行價認購了其價值2.5億美元的股票,還額外從另一股東處大買404萬股,以發行價計算,巴菲特在Snowflake上市即獲利超過8億美元。
IPO研究提供商RenaissanceCapital表示,去年美股IPO公司平均回報率達到53.8%,其中,IPO首日后的回報率達到23.4%。而在此之前的10年中,IPO首日后的回報率僅為3.2%。
除了傳統IPO之外,去年美股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的上市數量激增。據彭博社數據,截至2020年底,SPAC已經通過美國IPO實現募資超800億美元,超過SPAC往年的IPO募資總和,并在2020年美股IPO市場占據近45%的比重。
美富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李若木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SPAC發起人而言,SPAC有相對較低的前期投資、極高的投資回報率。通常發起人的回報高達投入資金的9-10倍。對于正在尋求美國上市并希望減少上市過程不確定性的公司而言,通過SPAC上市速度快、確定性大。
除了SPA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近日批準紐約證券交易所修改上市規則,公司獲準可以通過“一級場內直接上市”來籌資,從而無需按傳統模式向投資銀行支付首次公開募股承銷費用。
中企赴美上市
融資額創近年新高
盡管去年美國疫情形勢嚴峻,但中概股赴美上市熱度不減。
據復興資本的報告數據,去年共30家中概股公司赴美上市,總共募集了117億美元資金,這一數字創下了自201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陸金所以23.6億美元的募資額成為美國去年最大的一宗金融科技IPO,也是募資最多的一只中概股。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車也是最受關注的投資領域之一。小鵬汽車、理想汽車于去年登陸美股,分別融資近15億、11億美元,一度成為整個美股市場中交易額前十的熱門個股。
也有一些新上市中概股因為自身經營問題股價暴跌,如蛋殼公寓,目前股價在3美元左右,遠低于發行價。
目前,美國已經提高了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門檻。去年12月1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了《外國公司問責法》,如外國發行人連續三年不能滿足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ublicCompanyAccountingOversightBoard)對會計師事務所檢查要求,將禁止其證券在美交易。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此前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法案的推出將會加大未來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難度,同時也會加大中概股在美國掛牌的成本、風險和不確定性。不過,為了迎合這些新業態、新模式互聯網企業的IPO需要,國內上市門檻已經大大的降低,港交所近兩年通過大幅制度改革也是為了與美國證券交易所競爭,他們也在等待中概股的回歸。
港交所
募資全球第二
港交所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10日,香港市場2020年的IPO募資總額達到468.8億美元,在全球排名第二,有望創2010年以來的新高。事實上,過去11年,港交所曾7次榮膺全球IPO募資額桂冠。
德勤表示,由于全球的低息環境和美國對海外發行人更嚴謹監督產生的影響,更多中概股尋求香港作為第二上市首選地,加上港交所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效應更加明顯,2020年內有9只第二上市、4只不同股權架構、14只未盈利的生物科技新股赴港上市。
而自上市新規生效以來,已有47家醫療健康和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畢馬威認為,香港已成為亞洲最大及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新股上市市場,其成熟的生態圈為了醫療保健和生命科學公司的發展和集資提供助力。
此外,去年全球前十大IPO交易中,三宗“花落”港交所,分別為京東集團、京東健康及網易。港交所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10日,新經濟公司占上市新規實施以來香港整個新股市場集資總額近60%。新經濟公司對股票市場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的占比不斷增加,由2018年的4.1%增至2020年11月的22.8%。
A股
募資創十年新高
根據安永發布的《中國內地和香港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調研》報告,2020年,中國A股市場全年預計有395家公司首發上市,由于多家百億級企業上市以及注冊制改革的實行,去年籌資額達到了人民幣4707億元,創2010年以來新高,平均籌資額也保持在近年來的高位。
與2019年相比,IPO數量和籌資額同比分別增長97%和86%。2020年依然是中小型IPO占據主力,超過三成的集資額來自10億元以下的IPO,略高于去年同期。
“注冊制助推IPO提速,科創板超越主板居首。”報告顯示,科創板去年IPO數量和融資額在A股各板中均列第一。A股前十大IPO中,7家來自科創板,共融資839億元,融資額占比達59%。報告顯示,通過注冊制發行的IPO項目已超過審核制,數量和融資額分別占全年總量的53%和61%。
“2021年,注冊制有望全面推進,雙循環發展格局支持經濟增長,同時,‘十四五’規劃也將利好資本市場和IPO活動。”上述基金經理表示。
日本
IPO平均首日
漲幅近130%
在全球IPO表現異常強勁的2020年,日本公司也迎來了自互聯網泡沫時代以來最好的開盤表現。據彭博社報道,去年日本股市IPO的平均首日漲幅接近130%,為1999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表現最好的AI系統公司Headwater在上市首日上漲1090%。圖像識別軟件開發商Ficha以806%的漲幅位居第二,物聯網開發商Tasuki緊隨其后,漲幅達655%。
據彭博社統計,截至2020年12月29日,2020年在日本上市的公司數量為94家,比2019年增加了4家。其中,大約70%公司在日本創業板Mothers上市。這些公司整體價值不高,總共籌集了33億美元資金,而且沒有任何一筆交易的價值超過5億美元,遠低于美國和中國香港的融資額。
盡管去年日本股市在下半年不斷發力,創30年來高點,但聯博集團股票資深投資策略師黃森瑋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日本經濟增長微弱,近幾年亮眼的公司比較少,上市企業沒有什么競爭力,所以日本股市未來大幅上漲比較困難。“除非政策強力支持,才有可能支撐日本股市短期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