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發布2020年“企業成本”調研報告顯示,企業減負成效突出,市場主體獲得感較強。但形勢依然嚴峻,面臨部分成本有增無減、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影響深遠、外部風險隱患上升等問題。
去年以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給企業生產經營帶來了諸多困難。面對嚴峻形勢,黨中央、國務院迅速出臺一系列幫扶措施,有效緩解了企業成本壓力。
根據財科院第五次“企業成本”調研發現,減稅降費成效顯著。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39.31%的企業認為減稅降費措施最有效果,其次是增加企業信貸支持力度以及提供就業補助等。
“雖然我國減稅降費政策已連續實施多年,但2020年有其特殊背景,即疫情的沖擊。”財科院公共收入研究中心副主任梁季表示,相比以往,2020年的減稅降費政策更具特點,包括規模再創新高,全年新增減稅降費超過2.5萬億元;突出階段性政策,統籌兼顧財政可持續性;以降費政策為主,強化降社保費政策;更加突出精準性和針對性等。
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助力企業輕裝上陣。調研顯示,企業成本費用在2020年呈現先升后降的走勢。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收成本費用”為例,該指標在3月達到高位后迎來拐點,整體呈現“倒V”走勢。其中,企業稅費負擔在2020年出現了大幅下降,全國重點稅源企業的每百元營業收入稅費負擔已降至6元,同比下降0.63元,降幅達9.4%,遠大于2016年至2019年1.6%、1.2%、1.9%和6.9%的同比降幅。
“減稅降費政策的成效在短期內表現為企業成本的下降,長期則表現為市場主體活力和經濟發展后勁的雙增強。”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新辦涉稅市場主體達1144萬戶,比2019年增長10.1%,說明投資者信心明顯改善,國內市場主體戶數和規模明顯擴大。
“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落地實施,有效降低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和資金流出,使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和升級改造的意愿和能力明顯增強,為優化產業結構提供了動力。”劉尚希表示。
當前,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同時,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世界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企業降成本面臨新變化和挑戰,調研報告認為,有必要適時轉換減負模式。
“注入確定性比減負變得更重要。”劉尚希表示,對企業來說,雖然擔心成本上升,但更怕的是無法預期。接下來,降成本工作重心應從關注現實成本轉向更多關注風險成本,著眼于保持政策的延續性和穩定性,穩定企業預期、激發企業內生動力、提高創新能力。
具體到財稅政策上,當務之急就是要合理安排各項減稅降費政策的延續和有序退出問題。
“目前我國已較好地控制住了疫情,但海外疫情蔓延,輸入壓力增大,對中小企業的影響短期內難以完全消除。”梁季說,因此,對即將到期的階段性稅費減免政策,以及正在實施中的各項普惠性稅收免除政策,有必要分項評估考量,明確哪些政策可以適時退出,哪些政策應進一步延續乃至制度化。同時,相關政策的延續可實行退坡機制,在一定期間內逐步降低支持,給予企業更多適應時間。
增強企業成本承受和消化能力,還需加快體制機制改革。調研報告認為,目前生產要素配置的市場化程度有待提高,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要素流動方面存在體制機制障礙,導致出現資源錯配,企業成本上升。對此,調研報告提出了加快社保制度改革、降低企業人工成本,以及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等建議。
對企業自身而言,則應轉變對減負政策的依賴心理,積極主動應對內外部風險挑戰。調研報告建議,企業要增強市場主體意識,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提高成本轉化率和附加值,不斷增強化解成本的能力。
關鍵詞: 企業成本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