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為期4個月的2021年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啟動。海關總署等部門聯合推出18條措施,著力解決當前市場主體關切的“堵點”“痛點”“難點”問題。
針對當前出口集裝箱船舶運力和空箱緊張狀況,以及進出口環節中的證件受理、查驗模式等,專項行動都從優流程、降成本、壓時間、提效率等方面拿出了“靶向”性措施。
解決供應鏈梗阻
最近半年多以來,全球供應鏈一直被運費飆升、港口擁堵和缺少集裝箱所困擾。根據集裝箱監測機構Container xChange的數據,從2020年第二季度開始,中國各主要港口集裝箱可用指數(CAx)普遍低于0.5,最低時甚至不足0.1。40HQ集裝箱出現大范圍爆艙缺柜,導致艙位預訂時間平均需提前3~4周。
針對呼聲高漲的“一箱難求”現象,此次專項行動將積極引導國際集裝箱班輪公司、集裝箱生產企業進一步增加船舶運力投放,增強和擴大集裝箱生產能力和航線運力,提升國際班輪和集裝箱供應能力,降低企業跨境運輸成本。同時,整治口岸不合理收費,加強價格監督檢查,進一步落實口岸收費目錄清單制度并強化動態調整,清單之外一律不得收費。
各地方與港口也在積極行動。寧波舟山港為吸引更多外貿船運公司安排空箱來港口,近日出臺了多項激勵措施。新的優惠措施推出后,今年一季度預計讓利近千萬元。1月8日,寧波市政府下文件,從增加航線運力、保障空箱供給、穩定運價箱價、加快集裝箱周轉等十個方面,為當前航運市場的“缺艙缺箱”帶來解決方案。
此前,商務部門表示,將會同有關部門在前期工作基礎上繼續推動加大運力投放,支持加快集裝箱回運,提高運轉效率,支持集裝箱制造企業擴大產能,同時加大對市場監管的力度,努力穩定市場價格,為外貿平穩發展提供有力的物流支撐。去年,中國已階段性免征進出口貨物港口建設費,減半征收船舶油污損害賠償基金,貨物港務費、港口設施保安費收費標準分別降低20%。全年免收港口建設費達150億元,減收貨物港務費和港口設施保安費達9.6億元。
隨著專項行動開展,相關政府部門、地方政府、港口企業應對措施的落地實施,相關機構預測,春節過后集裝箱短缺情況或將得到緩解。
整體通關時效大幅提升
“現在有了‘直裝直提’功能,我們公司辦理出口貨物‘抵港直裝’業務再也不用總往海關和碼頭跑了,直接在‘i深關’上即可完成,比之前省事很多”,某進出口公司負責關務的林女士說。2月1日,深圳海關在其“i深關”率先上線了“直提直裝”業務辦理功能。目前該系統功能在深圳鹽田港碼頭開展試點運行,后續將根據情況逐步推廣到深圳、惠州的其他海運口岸。
有關部門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12月,全國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為34.91小時、1.78小時,同比分別減少1.82小時和0.95小時,比2017年分別壓縮64.2%和85.5%。
據悉,此次專項行動中,海關總署將在全國主要海運口岸推進集裝箱設備交接單、裝箱單、提貨單等單證電子化,推動進出口環節監管證件通過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一口受理,推動港口業務線下辦理向“線上辦”“掌上辦”轉變;優化海關查驗作業模式,提高非侵入式檢查比例,擴大“智能審圖”等覆蓋范圍;開展長三角海關特殊貨物檢查一體化改革試點,推動大灣區組合港、灣區一港通等改革,優化“滬渝直達快線”。
與此同時,監管證件也將持續精簡。2021年第1個月已再次合并2種監管證件,取消1種監管證件。目前進出口環節需要驗核的監管證件已從2018年86種精簡至41種。除3種因安全保密需要等情況不能聯網,其余38種全部實現網上申請辦理,其中19種證件已通過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一口受理。
截至目前,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已實現與25個部門總對總系統對接和信息共享,服務全國所有口岸和各類區域,累計注冊用戶396萬余家,上線18大類基本服務功能,提供729個服務事項,日申報業務量1200萬票,基本滿足企業“一站式”業務辦理需求,普惠程度不斷提高。
此外,在前期已削減部分行政審批事項的基礎上,海關再取消報關企業注冊登記、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備案核準、進出口商品檢驗鑒定業務的檢驗許可、從事進出境檢疫處理業務的人員資格許可等4項行政許可事項。目前,海關所有涉企經營許可事項“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已經啟動,準入門檻進一步降低,審批服務持續優化。各地海關還為企業提供了《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原產地證書網上查詢、自助打印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