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系消費金融公司,通常都坐擁線下場景,資豐厚產。近幾年的日子卻并不好過。一旦控股公司出現危機,只會落到被賣出的境地。
昨夜,蘇寧易購集團和南京銀行雙雙發布關于蘇寧消費金融股權變動的公告。若此次股權轉讓成功,南京銀行持有蘇寧消金股權比例由15%增加至56%,共花費3.8786億元,而蘇寧消費金融原最大股東蘇寧易購集團股份(下稱“蘇寧易購集團”)的股權將由49%降至10%。
一旦通過監管審批,則意味著蘇寧消費金融的控股權將正式易主,又一家產業系消費金融公司投入銀行系的懷抱。
據「消費金融頻道」統計,目前已開業的30家消費金融公司,僅有5家產業系和互聯網巨頭系消費金融公司,分別是海爾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唯品富邦消費金融、重慶螞蟻消費金融和重慶小米消費金融。其他25家中,除了捷信消費金融和中信消費金融兩家,一家外資一家信托外,其余23家的頭號大股東都是銀行。
南京銀行獲得控股權
南京銀行公告稱,其于3月4日分別與蘇寧消費金融的股東蘇寧易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蘇寧易購集團”)和江蘇洋河酒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洋河股份”)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分別以3.4056億受讓蘇寧易購集團持有的蘇寧消費金融36%股權,并取得蘇寧消費金融的控股權,以及以4730萬受讓洋河股份持有的蘇寧消費金融5%的股權。
南京銀行花3.8786億購買41%股權
蘇寧易購集團也發布了公告,證實了南京銀行的公告,并補充到除了轉讓給南京銀行的36%股權外,還以2838萬元轉讓蘇寧消費金融3%的股權給法國巴黎銀行。若轉讓完成,蘇寧易購集團持有的49%的股份將下降到10%。
蘇寧易購集團轉讓39%股權
蘇寧消費金融目前股東共有5位,按照持有股份多少排名分別是蘇寧易購集團、先聲再康江蘇藥業有限公司、法國巴黎銀行、南京銀行和洋河股份。從公告來看,此次股權轉讓是在蘇寧易購集團、法國巴黎銀行、南京銀行和洋河股份4個股東中展開。
法國巴黎銀行受讓蘇寧易購集團3%的股權,股分增至18%,南京銀行受讓蘇寧易購集團和洋河股份共41%的股份。
若此次股權轉讓成功,洋河股份將不再持有蘇寧消費金融的股權,蘇寧消費金融的股東也將由5位下降至4位,分別為南京銀行持股56%、法國巴黎銀行持股18%、先聲再康江蘇藥業有限公司持股16%和蘇寧集團持股10%。
早在今年1月,南京銀行發布的第九屆董事會第九次會議決議公告中,全票通過了一則《關于收購參股金融機構控股權的議案》,當時外界傳言南京銀行要收購的就是蘇寧消費金融的股權。如今不到兩個月,南京銀行就坐實了傳言并迅速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可見其拿下這張消費金融牌照的決心。
此次股權交易是一個雙贏的結果。一方面,南京銀行對消費金融業務擴張心切,在行業內經驗也比較豐富,就差一張控股的牌照,并且早在2020年,南京銀行就被傳出申請自己的消費金融牌照,并且申請已經提交,等待監管審批;另一方面,蘇寧消費金融開業以來業績慘淡,2018和2019年連續兩年業績下滑,2020年雖然扭虧為盈,但仍然凈虧損4971.8萬元,行業地位遲遲不見改善,由南京銀行主理也會改變它的命運。
產業系僅剩2家
目前已開業的30家消費金融公司中,從股東背景來看,可以將其分為銀行系、產業系和互聯網巨頭系三大類。蘇寧消費金融因股東中有銀行在列,可將之歸類到產業系+銀行系一類,但因為南京銀行和巴黎銀行的股權之和低于蘇寧易購集團,并且蘇寧消費金融的經營控制權和話語權在蘇寧易購集團,因此嚴格來說還是屬于產業系。
去年12月27日,中國華融公告稱,通過公開掛牌競售,最終以受讓價格10.91億元轉讓華融消費金融70%股權給寧波銀行,這意味著產業系消費金融公司由4家變為3家,僅僅過去3個月,蘇寧消費金融的控股權也落到了銀行的手中。
此次蘇寧消費金融股權轉讓意味著產業系消費金融公司又少一家,目前產業系消費金融僅有海爾消費金融和馬上消費金融兩家仍在經營,除馬上消費金融業務運營得當,排在消費金融公司前列外,海爾消費金融的業績也十分慘淡,2020年海爾消費金融實現營業收入11.76億元,較2019年減少15.33%;凈利潤1.23億元,同比減少40%。
產業系消費金融公司是由產業企業主導設立的公司,依托于產業消費場景實現產融結合,因此產業系入局消費金融大多是為了帶動自身主業的發展。
天然擁有線下場景,并且前期積累了大量的用戶和數據,實力強硬還有資金資源支撐,產業系消費金融應該不愁客源和業績,為什么產業企業近幾年陸續賣掉手上的控股權呢?
產業系消費金融公司都有個通?。航鹑跇I務過分倚仗其內部場景和渠道。一旦主業出現問題,金融業務就受波及,一損俱損。以蘇寧消費金融控股公司蘇寧易購集團為例,2020年起,蘇寧易購集團出現嚴重的債務問題,面臨上千億債務。不能造血只不斷失血,零售業出現萎縮之勢。圍繞蘇寧易購集團開展業務的蘇寧消費金融自然也出現頹勢。
除此之外,產業系消費金融公司還普遍在風控、催收等方面存在問題,因為缺乏金融基因、風控系統薄弱、團隊戰略設計不當等,產業系消費金融公司在開展業務時普遍比較粗放。僅局限于自身已有的場景中,產業消費金融并不能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