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仰琳
來源 |JM金融
重慶出臺《關于進一步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下稱“監管細則”)已有8個月,效果如何?
3月16日,界面新聞記者從重慶銀保監局獨家獲悉,監管細則落地以來,轄內機構共有150余家合作機構被清退,近120個貸款產品叫停整改,所有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的法人機構和分支機構,均對照細則要求,對相關制度進行了修訂完善。
長期以來,互聯網貸款業務亂象叢生,金融消費者對互聯網貸款的投訴主要集中在虛假宣傳、誘導過度借貸、“被貸款”、暴力催收、息費過高,以及過度收集和不當運用個人信息等。
為了強化互聯網貸款業務的監管,2020年7月,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下稱《辦法》),時隔8個月后再度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下稱《補充通知》)。
“為從源頭上尋找監管解決方案,重慶銀保監局綜合現場檢查、調研走訪、投訴舉報核查分析等日常監管實踐,在梳理互聯網貸款業務全流程、全鏈條基礎上,剖析產生上述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有針對性的制定監管細則,希望能為解決上述共性問題、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貢獻重慶經驗。”重慶銀保監局黨委書記、局長蔣平在銀保監會舉行的“3·15”專場新聞發布會上介紹。
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監管細則從各商業銀行重慶分支機構、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的頂層設計、合作機構、信息披露等方面對消保工作進行強化。其中,在合作機構方面,監管細則對互聯網貸款合作機構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出系統要求,是全國首個提出該要求的地方細則。
蔣平指出,互聯網貸款業務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是互聯網平臺等第三方機構依托技術、數據、生態上的比較優勢,深度參與到了貸款流程當中,這些第三方機構種類繁多,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基本都缺乏相應的監管,在展業過程中如果發生了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這些風險很容易沿著信貸的鏈條向整個金融系統蔓延擴散。
基于此,蔣平認為,“商業銀行作為互聯網貸款主要的出資方,要切實承擔起對合作機構的管理責任,我們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管理架構、制度流程要覆蓋整個貸款業務的全鏈條。”
據了解,重慶的監管細則對貸款資金被第三方機構截留、挪用,還有預付金卷款潛逃等嚴重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等問題,從合作機構的管理層面提出了明確要求。
例如,監管細則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將客戶投訴反饋和外部輿情作為評估內容,對合作機構至少每年開展一次評估,同時,要審慎評估消費者投訴、信訪舉報、負面輿情等等一些風險苗頭,強化對合作機構的風險監測、識別和前瞻性的處置。
監管細則第六條提出,在持續評估和日常管理中,發現合作機構無法繼續滿足準入條件的,應及時退出合作;要評估和妥善處置相關風險,確保平穩有序退出。對于存在嚴重違法違規行為的合作機,應將相關信息發送銀行業協會,列入負面清單。
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注冊地在重慶的消費金融公司包括螞蟻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和小米消費金融等3家機構。其中,螞蟻消費金融自開業以來正逐漸承接螞蟻集團旗下小貸公司中符合監管規定的消費信貸業務,自2021年11月起,“花唄”也已成為螞蟻消費金融的的專屬消費信貸品牌。上述消費金融公司,以及落地重慶的全國性銀行線上貸款,均需按照重慶的監管細則執行。
蔣平指出,重慶銀保監局后續將依據相關規定嚴格督導轄內機構執行落實情況,納入全年立項現場檢查,切實體現以一域服務全局、為民監管的初心使命,保護全國消費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