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投資平臺的工作人員,近期我們平臺啟動了還款工作,請您添加QQ群聯系還款專員,為您兌付……”爆雷多年的P2P突然開始回款了?小心,這很有可能是個騙局。
打著“P2P回款”旗號的騙局近期持續呈現高發態勢,仍有不少用戶持續遭遇騙局。3月29日,有用戶向北京商報記者反映稱,近一個月以來,頻繁接到歸屬地為境外地區的陌生來電,接通后對方表示自己為某網貸平臺的工作人員,邀請其進入官方還款QQ群,并稱專人服務為其退款。
圖片來源:受訪用戶提供
而在一個P2P投資人交流群中,北京商報記者也注意到,不斷有用戶稱收到回款電話,詢問此類“官方回款”的信息是否屬實,也有用戶稱對這類信息“反手就是一個舉報”。
此前,北京商報記者也曾多次報道這類騙局,可從三步拆解這一類詐騙手段。其中,第一步:詐騙分子往往自稱平臺工作人員,以境外電話、郵件、短信等形式,甚至偽造平臺文件,召集用戶加入“官方清退群”。
第二步則是在用戶加入群聊后,詐騙分子以公司清退的名義群發回款細則,還有所謂來自銀保監會或經偵部門的“工作人員”配合監督回款流程。再以兌付前需要繳納保證金、激活費,或是以內部充值、等額優惠券返還等口徑,引導用戶先行支付一定費用。有些騙局中還會將用戶引至第三方平臺進行充值。
圖片來源:受訪用戶提供
若此時用戶還在為是否充值猶豫不決,群內的其他詐騙分子就會“上場”上演第三步。偽裝成投資人的詐騙分子“積極”選擇回款方案,并迅速表示自己已經收到回款,變身“成功案例”現場教學?!肮ぷ魅藛T”還會拿出虛假的法律文書或監管方文件,以“名額有限”要求用戶盡快選擇兌付方案,減少用戶思考時間。
2022年2月,杭州警方就稱通報稱,受害者徐某于2月14日收到P2P公司短信,內容為可以返還清退尾款。根據對方提供的號碼與對方取得聯系后,在客服指引下操作,徐某向對方轉賬16萬元,對方收到轉賬后便消失無蹤。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分析師蘇筱芮認為,盡管監管方早已發布風險提示,媒體也已經多次報道揭露這一騙局,但仍有用戶上當受騙。這類騙局正是利用了投資人回款心切這一點,同時對金融知識了解甚少。此外,P2P案件往往案情復雜、偵查周期長,更有平臺已經跑路、失聯,騙子乘虛而入,也容易讓用戶上當受騙。
“這類瞄準了P2P投資人開展的騙局,存在重大風險隱患。一群人騙一個人,很容易造成用戶重復性的資金損失。”蘇筱芮補充道。
事實上,正如蘇筱芮所言,對于此類騙局,此前監管部門已經發布了風險提示。1月30日,銀保監會便曾發布《關于防范以“官方回款”名義進行詐騙的風險提示》,指出部分網站、微信群、QQ群、社交媒體賬號等冒充銀保監會名義,號稱官方回款渠道,引誘P2P網貸機構出借人繳納保證金,企圖對P2P網貸出借人實施詐騙,并強調銀保監會未設立或授權設立P2P網貸機構回款渠道,請P2P網貸出借人提高警惕。
隨后,廣東、安徽、山東等多地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同樣就此事進行了風險提示。近期隨著這類騙局再現抬頭跡象,涉案警情高發,被回款詐騙受害群體包括老年人以及不少知識分子,均是為了追回投資損失。多地警方也就此發布預警,提醒用戶警惕網絡詐騙。
對于普通用戶如何遠離此類騙局,蘇筱芮表示,首先在P2P回款方面,部分網貸平臺案件在經過警方審理查證后,會進入退款程序,但也是在法院判決生效后由法院執行,不可能委托三方平臺、由個人私自退款,司法途徑是唯一的選擇。相關案件的進度,也會由平臺所在地監管部門及時對外披露。
“用戶在收到相關提示退款的信息后,要通過多渠道核實對方身份。同時,任何要求事先支付資金、提供支付驗證碼,以及所謂的有‘特殊渠道’幫助用戶快速回款等內容,均屬于詐騙行為,用戶切勿相信?!碧K筱芮指出。
此外,蘇筱芮進一步強調稱,當前電信詐騙高發,以各種明目來騙取用戶資金,用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護好個人信息,在微信、QQ群等網絡社交中,對于試圖套取銀行卡、身份證等隱私信息的行為提高警惕,如果遇到可疑情況,及時向警方尋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