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昨天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國際合作交流和內地(大陸)與港澳臺地區教育合作交流情況。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會上了解到,目前我國已與5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越來越多港澳臺學生選擇到大陸升學就讀。
超八成留學人員
畢業后選擇回國發展
據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劉錦介紹,我國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以信息化手段支撐全鏈條留學服務體系,開通了“國家留學人才回國就業服務平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中超過八成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
與此同時,來華留學在推進制度建設、實施質量保障、嚴格入學標準、規范培養管理、加強留華畢業生工作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2020-2021學年,我國在冊國際學生來自195個國家和地區,學歷生占比達76%,比2012年提高35個百分點。
中外合作辦學也蓬勃開展,過去十年新增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中,理工農醫類占比達65%。近年來,中外合作辦學為緩解疫情導致的出國留學受阻發揮了積極作用,累計錄取近10000人。
目前我國同181個建交國普遍開展了教育合作與交流,與159個國家和地區合作舉辦了孔子學院(孔子課堂),與5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
澳門超三成高三畢業生
赴內地升學
十年來,內地(大陸)對港澳臺招生渠道有效拓寬,招收學生學歷層次不斷豐富,招生規模穩步擴大。內地已連續多年成為港澳學生赴港澳以外地區升學首選,越來越多的臺灣學生選擇到大陸就讀。十年來內地(大陸)高校累計招收港澳臺學生7.9萬名。2021學年內地(大陸)高校共有港澳臺在校生3.82萬名,較2012年增長了51%。
據澳門特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局長龔志明介紹,在教育部協調下,內地眾多優質大學提供名額給澳門學生升讀,澳門赴內地升學的高三畢業生由2015/2016學年的16%上升至2020/2021學年的37%。
近年來,教育部還會同有關部門支持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地研究支持港澳臺同胞子女在內地(大陸)就讀中小學的舉措辦法,部分省市已明確滿足一定條件的港澳臺同胞子女可在當地參加中考、入讀高中。
中國歷史已成為
港澳中學生必修科
港澳學生的國民教育方面,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發布會上表示,從2018/19學年起,香港教育局把初中中國歷史科列為獨立必修科,又加強了《憲法》《基本法》及國家安全教育,并以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取代通識科,加強學生的知識基礎及慎思明辨能力,正確理解國家發展、香港定位以及世界大勢。
澳門特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局長龔志明介紹,澳門高校本學年有85%的學士學位課程已設有《憲法》和《基本法》相關教學內容。同時中國歷史已列為基礎教育的學生必修課程,更獲內地專業出版機構的支持,出版中學《歷史》教材,以及中小學的《品德與公民》《中國語文》等教材,使用率很高,更推出葡文及英文版的《歷史》教材供國際學校使用。澳門已實現全澳(包括教會學校及國際學校在內)所有學校升掛國旗全覆蓋,成立學界升旗隊,并新設立家國情懷館、青少年愛國愛澳教育基地等場所,豐富學生對國家、澳門歷史的多元學習體驗。
(文/本報記者雷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