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國供需體系發生新的變化,線上線下融合不斷加快,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強大國內市場加快完善。不僅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動力,也為世界經濟的復蘇貢獻力量。
今年以來,我國消費持續回暖,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投資增長平穩,前11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6%,內需對國民經濟的拉動力持續增強。與此同時,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世界經濟深度衰退。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 我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讓供需市場的要素流動更加快速有效。在湖南長沙縣這家工程機械企業的車間,根據客戶需求反向定制的多個型號的挖掘機正在進行出廠前的調試。
提升供給的適配性,更好地滿足需求。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對接的新模式如今正在多個行業展開,牽引新模式快速發展的是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的持續釋放。今天的中國,每小時超過13億元商品在互聯網上成交,每天超過2億件快遞在各地穿梭。隨著人們消費觀與生活方式的不斷更新,消費需求正在向高層次、高質量、個性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就業收入分配和消費司副司長 常鐵威:我國有14億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近年來,以網絡購物、移動支付等新業態、新模式為特征的新型消費快速發展,為我國經濟帶來新動能、新動力,有效拓展新空間。
新型消費快速崛起的同時,線下傳統商家也在調整和尋找自身的定位。在廣州,有著“千年商道”之稱的北京路步行街完成升級改造。復原老建筑、傳承老字號的同時,還增設了主題景觀和街區互動體驗。
不只是廣州,今年北京、沈陽、重慶、成都等多地紛紛啟動各具特色的步行街改造提升,科技感的商業體和沉浸式消費讓傳統商業街重新煥發生機。11月份,商務部重點監測的8000家零售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2.6%,連續6個月保持正增長。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加速了強大國內市場的形成,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一步凸顯。
與此同時,各種生產要素在城鄉間加速流動,一二三產業在鄉村進一步融合,城鄉間的差距不斷縮小,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在家門口就業。截至8月底,全國新增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達到1700萬人。
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要素順暢流動,推動國內循環更加通暢。與此同時,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也支撐并帶動了國際循環。近日,投資超過1.5億美元的星巴克中國咖啡創新產業園破土動工,這是星巴克在美國外最大一筆生產性戰略投資。在全球直接投資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前11個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6.3%,持續成為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
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格局還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力。近日,首趟東莞至杜伊斯堡的中歐班列滿載電子產品、家具等貨物駛向德國。今年以來,中歐班列開行數量逆勢增長,已超過一萬列,通達歐洲21國,中國也首次成為歐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前11個月,我國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8%,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在國際市場的份額進一步提升。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 朱民:我們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市場,通過我們把自己的市場做大做深,活力激發,由此也進一步推動全球經濟的發展,我覺得這會對全球的經濟發展格局也會有深遠的影響。在過去幾年里,中國經濟歷來貢獻全球經濟增長大概30%左右,今年當然更高了,隨著我們新發展格局的構建,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影響的作用也會日益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