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云上咸安報道“唱(chuáng)歌唱(chuáng)到嘛,燈哪燈……”一首嘹亮的山歌《燈哪燈》喚醒對家鄉的眷念。近日,大幕鄉各村山歌愛好者多次集聚鄉綜合文化站,唱山歌,舞花鞭,讓鄉村文化遺產“活”起來, 進一步推動鄉村精神文明建設。
大幕鄉民歌曲目繁多,大致分為號子、山歌、小調三類,其中以小調數量居多,內容多與田間勞動耕作有關。“打花鞭”則是山歌《燈哪燈》的伴隨舞蹈,其曲調歡快活潑。
舞蹈教學活動中,市群藝館、區文旅局的志愿者們認真教導大幕鄉山歌愛好者開展《燈哪燈》的伴隨舞蹈學習。只見現場每人手持兩根花鞭,雙腋各夾花鞭尾,雙手握花鞭,“上擊鞭”、“下擊鞭”、“旋轉鞭”、“坐樁步”、“猴子步”、“鴨子步”,學員們熱情洋溢,舞蹈動作有板有眼。
據悉,“打花鞭”流傳于大幕鄉飛機墩、泉山口村一帶?;ū抻梢幻组L的竹片制成,竹片上纏繞彩紙條,前端系一朵彩紙花,表演者雙腋夾花鞭的尾端,雙手上下左右舞動花鞭。這項表演一般是在農歷正月或節假日時在各稻場上演出,這種風俗也一直流傳至今。
大幕鄉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特色山區鄉鎮,大幕鄉正通過深挖鄉村文化脈絡,搭建保護載體、創新表現形式,大力挖掘、保護和傳承山歌等民俗文化,不斷激發農村文化遺產的內生動力。
(通訊員:陳嬌霞 編輯:李萌 責編: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