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既要強化教育,又不增加負擔
重大主題教育相關內容進課程教材,是否會加重學生負擔?
教育部教材局一級巡視員申繼亮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學生減負是個重大課題,需要對負擔的問題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同時也需要對如何減負進行積極大膽的實踐探索。在研制這些指導性文件過程中,始終關注著這個問題。
“減負的目的是保證學生健康成長。對于學校教育來講, 在規定的時間內,比如小學一、二年級,一周是26節課,三到六年級一周是30節課,初中一周是34節課,做好兩個事情,一個是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有意義、有價值,另一個是讓學生的學習活動富有成效。” 申繼亮解釋,有意義就是對學生成人成才有幫助;有效就是學的東西不是簡單應付考試,是對學生一輩子都有用,也就是我們反復強調的要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所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即核心素養。通過學習活動,能養成一些基本素養。設計這些重大主題教育,是核心素養培養的應有之義,這些重大主題教育,從根本上確保了育人方向,有利于培養學生終身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
申繼亮說,這次發布這一系列指導性文件,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是,使主題教育內容更加系統化,克服碎片化,提升育人效果。否則,一件事幾個學科都在講,小學講、初中講、高中講,沒有遞進,反而會浪費時間。從這個角度講,提高效率學習的一個前提,就是要解決簡單重復交叉等問題,使主題教育有一個系統安排。這是有利于減負的。
“這些主題教育不是增加知識點的記憶,而是強化素養教育。” 申繼亮指出,比如革命傳統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英雄氣概、政治認同、高尚品德等。勞動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品質。再如國家安全教育,要讓學生有底線思維、樹立國家利益至上觀念等。這些教育落實好了,是一輩子管用的。指導性文件的發布,就是要強調每一方面的教育都要有鮮明的育人立意,做有用功。
申繼亮表示,設計這些主題進課程教材的時候,還強調了育人方式的改革,不是簡單地老師講、學生聽,而更多地強調育人方式的多樣化,如考察、參觀、調研、研討、辯論等多種形式。通過這些解決機械記憶、簡單刷題等低效問題,既把主題教育落到實處,又避免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記者 靳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