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沒有刻意去研發什么,都是在工作中邊學習、邊實踐、邊總結‘撿’來的”——
從工作中“撿”來的發明專利
5萬多平方米的廠房,12條自動化生產線,采用大跨度、高大空間、開放式布置,配備國內外先進的下料、成型、焊接、檢驗檢測、熱處理、涂裝等精良設備……這是記者在烏魯木齊市米東工業園區中建新疆安裝工程有限公司化工設備制造分公司生產車間看到的一幕。
在這家公司,提起陶新貴工作室,沒有人不佩服。這些年,陶新貴帶領工作室的成員科技攻關,為企業解決了很多難題,是大家公認的技能高手。
當記者在工作室見到陶新貴時,他正帶著三名徒弟,做公司新接的投資1.4億元133MW分散式風電場塔筒制造等4個項目的計提物資需求計劃書。
陶新貴說,由于項目時間特別緊,他已有三個多月沒休息了,“一進辦公室,看到一大堆活,忙起來就什么都忘到腦后了,有時五六個小時顧不上喝一口水”。
陶新貴創新工作室現有16名主要成員。自2017年成立以來,確立了金屬結構(容器制造)重點研究課題方向,通過對生產技術及業務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進行攻關,已獲得32項創新成果,其中改造和引進制造業先進工藝填補新疆撬裝設備制造空白。僅2020年,這個工作室就獲得H型鋼組立機快速布板裝置、吊裝工具、盤狀物品束縛使用裝置等5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7項科技創新成果。
2019年,陶新貴創新工作室接手一項新業務——制作螺旋曲面快速制作裝置。工藝并不復雜,但是制作的難度較大。為了順利完成業務,他吃住在單位,每天穿梭于辦公室和車間,與工作室成員和工人師傅反復研究試驗,經過一周的全力攻關,終于按期交貨。
沒想到的是,這項技術革新竟拿到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該工作室不少技術革新,如制作盤狀物品束縛使用裝置技術等,都是陶新貴與工作室的同事和車間工人師傅們一起合力完成的。“我們沒有刻意去研發什么,都是在工作中邊學習、邊實踐、邊總結‘撿’來的。”陶新貴說。
隨著新能源的開發利用,風力發電作為可再生、無污染的能源逐漸被人們所重視,而風力發電機的重要支撐部件塔筒,在車間加工制作時的每道工序卻是擺在陶新貴和同事面前的一道難題。
傳統的吊裝方法,對鋼絲繩和吊裝帶的抗拉強度以及吊裝人員有較強的要求。該團隊經過技術攻關改造,采取風塔轉運吊裝工具,不會對塔筒造成刮傷或磨損,大大提高了工效,降低了材料成本。談到研發的具體過程,陶新貴說:“我們根據風塔兩端法蘭形狀、強度等特征現象,結合以往的經驗,首先對風塔轉運吊裝工具進行繪圖軟件建模,再以有限元軟件對三維模型模擬吊裝過程的受力狀態進行分析,并賦予一定的安全系數,修整成幾何形狀最優的受力模型,最終確定施工方案,在操作過程中根據現場情況隨時進行不斷改進和完善。”
陶新貴深有感觸地說:“搞專業技術來不得半點馬虎,必須做到嚴謹細致,準確無誤,不能有一絲的差錯,否則就會付出沉重的代價,給企業造成重大損失。比如一個零部件,如果制出的圖紙有微小的出入,那么做出的產品就會是廢品。”
如今,陶新貴正帶領團隊成員圍繞鋼結構、容器、風塔三大主業,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努力培育形成核心專用技術,為公司產業鏈高質量融合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做大做強高端機電、能源化工及新型基礎設施等主營業務。
據介紹,陶新貴創新工作室五年來已帶出徒弟20多人,大部分已成為生產技術骨干。(記者 吳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