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中小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將動手實踐與鑒賞體驗融為一體
“雙減”效應逐漸顯現,學生國慶長假收獲滿滿
作業少了,輔導班停了, “雙減”后的第一個國慶假期,滬上中小學生有了更多時間走出家門,在實踐中成長。據不完全統計,全市16區共實施“主題教育項目”近100項,線下課程約150個,線下社團(班級)近600個,覆蓋學生數逾十萬人;線上課程近300個,線上點擊量150000余次。
此外,不少學校、社區也設置了內容豐富、形式各異的課余活動。中小學生在“玩中學” “做中學”,將動手實踐與鑒賞體驗融為一體,度過了收獲滿滿、樂趣橫生的國慶長假。
走出校園,中小學生走向遼闊天地
教育本來就是一段真實世界的旅程,時時充滿驚喜,處處充滿魅力。雙減后的這個國慶長假,更多中小學生有機會去行走、去發現、去感悟、去思考、去實踐。
燃篝火、望星空、聞稻香、聽蛙鳴,假期里,松江一中高一師生五百余人,帶著自主選擇的課題分赴松江浦南農村六家簽約社會實踐基地,訪農戶、做農活,開展“三農”課題研究,打造流動“四史”教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的大課堂。
松江一中副校長郭寧偉介紹說,高一學生在實踐基地割稻、拔草、翻地、搓草繩,通過體驗農事,深知稼穡之艱辛。學生們帶著課題深入農戶調查訪問,深入了解鄉村現狀與發展經驗,探討鄉村發展前景。
調研結束,學生迫不及待地互相分享調研感受。學生周蜜說: “村居環境整潔,美得像一幅風景畫。村民生活富足,現在的農村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樣。”學生壽泓偉說:“原來松江有個水稻專家陳永康,他發明的‘三干三濕’法至今還很實用。”還有學生感慨: “現在農民的文化生活很豐富,不光會種地,還成立了白鷺詩社學寫詩呢!”
假期里,徐匯區青少年活動中心開設“線上+線下”沉浸式“行走的藝術課堂——觀摩那些赤誠與生命之光”主題活動,老師們帶領學生參觀上海劉海粟美術館“海派油畫大師陳鈞德藝術與文獻特展”活動,一次畫展之旅,讓青少年了解大師的成長歷程,感知藝術世界。
沒有補習班,學生也能學到新知識
國慶期間,寶山區教育工作黨委聯合區黨建服務中心開展“小陶子”去哪兒系列活動,讓各級黨群陣地成為“雙減”后的第二課堂。莊嚴的升旗儀式、新穎的沉浸式情景黨課、體驗式紀念封微課程,讓孩子們在紅色之旅中增長知識,在互動體驗中學習黨史。
國慶節當天,參與活動的小學生顧家睿開心地說: “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水母,跟大家一起制作風箏。當親手做的風箏飛上天時,我很有成就感。這里的知識都是補習班上學不到的。”
親子之間的互動,也讓顧家睿的母親深有感觸: “沒有了額外的輔導班,孩子感受到和父母的親情,還增進了家長和老師之間的交流,也讓我們家長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了輕松、愉悅的時刻。”
記者了解到,申城各個校外教育機構也持續發力,為青少年營造愉快輕松的假日氛圍。嘉定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少兒科創空間“玩創”系列公益活動以“探索動力的作用”為主題,開展包括《空氣大炮》 《大氣壓強》 《Ardunio智能小車編程》和汽車主題活動《車輛PK賽》等活動。
閔行區青少年活動中心舞蹈團的25名孩子在國慶期間,進行了為期5天的訓練。舞蹈《你的童年我知道》就是根據革命小英雄安源兒童團的故事改編,孩子們用舞蹈展現時空交錯,用悲壯有力的舞姿感受少先隊紅領巾鮮血染就的意義。
足不出戶,在家享受科技教育“大餐”
直接用眼睛觀測日食會損害視力嗎?如何用紙來搭建一座橋呢?長假期間,長寧區少科站的老師通過屏幕,為中小學生帶來一場“神奇的太空之旅”線上科學體驗活動。他們圍繞太空探秘主題設計了多元活動項目,帶領科學愛好者們一起乘坐火箭,飛往太空探索宇宙的奧秘。有趣的場景結合深入淺出的科學,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屏幕前的孩子們玩轉科技。
長寧區少科站站長姜嶸介紹,少科站已連續5次在假日推出線上科學體驗活動,分享有趣的科學現象,引導孩子思考科學奧秘。老師還會嘗試用身邊的材料讓孩子動手體驗,鼓勵他們在思考和實踐中感受科學的魅力。
這個假期,申城校外教育機構“線上線下”聚合發力,校外教育的育人空間無限延展。
節日期間,普陀區青少年教育活動中心基于“為每一位學生成人、人生出彩提供適合的教育”的核心理念,線上發布“趣”實驗課程,同時聯合專家團隊研發《普陀區學生課外活動競賽平臺》,家長掃碼小程序,即可獲得“活動搜索、成績查詢、曬道發布、場館資源”等資訊。
楊浦區少科站通過“童創空間”楊浦區青少年科教慕課平臺,為區域青少年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活頁化課程,快樂化學習”的線上平臺開設有機器人、模型、生態、物質、天文氣象、信息科技等十大課程類別。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時間,根據自身興趣愛好進行自由學習。(記者 張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