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情緒問題的現狀與緣由 情緒對于作業到底有多重要?

發布時間:2021-11-04 16:56:22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學生作業減負提質重在激“情”

雙減

今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百日來,“雙減”政策在全國21萬所義務教育學校落地,給孩子們的學和生活帶來新變化,也給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帶來新課題。本刊特邀請教育科學研究者就學生作業、課后服務、教師發展以及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等話題進行探討,理清“雙減”相關教育理論脈絡,以期為進一步推進“雙減”工作開拓思路。——編者

“雙減”政策出臺后,學生的作業量從過去的“無法承受其重”變成了“無事一身輕”。面對驟減的作業,一些家長和學生顯得無所適從。但是,“雙減”并不代表“躺”,激發作業熱情是實現減負增效的動力和支點。實際上,作為完整學過程的必備環節,沒有作業,教與學都無從談起。學生需要通過作業鞏固當天所學知識,教師則通過批改作業掌握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而激發學生做作業的熱情、提高學效率與學生的作業情緒直接相關。它伴隨著學過程的每時每刻,對于學和作業具有重要影響。

作業情緒問題的現狀與緣由

作業情緒就是學生在做作業過程中的一些情緒體驗,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積極的,如高興、興奮、自豪;還有一種類型是消極的,如抓狂、焦慮、抑郁等。2018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2018)結果表明,中國學生在閱讀、數學與科學領域的素養表現均名列第一,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學生的學時間也較長。而且,中國學生在幸福感維度的得分也有提升空間。學效率、幸福感對學生主動學、主動探究和培養創造具有重要作用。

學生在做作業過程中所產生的不良情緒體驗多由作業壓力引起,作業量、作業時間和作業難度等因素會直接影響學生的作業情緒。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2018年發布的《中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結果表明,學生家庭作業時間過長,參加校外學業類輔導班比例較高,學壓力較大。監測結果還顯示,學生睡眠時間總體不足。四年級學生睡眠時間在10小時及以上的比例為30.7%,八年級學生睡眠時間為9小時及以上的比例為16.6%。做作業時間過長會占用學生的睡眠時間,睡眠不足反過來也會影響學生的精神狀態和作業情緒,進而影響學和認知。此外,親子溝通和教育方式等因素也會間接影響學生的學和作業情緒。監測發現,四年級、八年級學生認為家長最關注自己的學情況,比例分別為79.8%、79.9%;關注最少的則是心理狀況,比例分別為6.5%、11.1%。家長對于孩子學情況的關心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忽視孩子心理狀況的做法可能會導致家長錯失走進孩子心理世界的契機,并難以及時發現影響孩子努力學的誘因或者隱患。這些作業壓力和負擔問題也是國家“雙減”政策出臺的現實原因。

作業情緒有多重要

情緒對于作業到底有多重要?一般而言,積極的情緒對認知具有促進作用,而消極的情緒則具有破壞和阻礙作用,因此,教師和家長在學生做作業的時候,應該主動為學生創設一種安全、支持、愉悅的學環境,讓學生能夠安心高效率地完成作業。

年來,認知神經科學對“情緒影響認知”這一主題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一項有關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調節記憶過程的腦機制研究發現,在消極情緒下,記憶準確率下降,反應速度也減慢。腦成像結果分析發現,在消極情緒下,對認知進行加工的時候,激發的是杏仁核和海馬體;在積極情緒下激發的是黑質、顳中回和顳下回。這說明,在積極和消極兩種不同情緒狀態下,對認知進行加工的時候被激活的腦區是不一樣的。如果個體長期處于消極情緒下進行認知加工,使不良認知加工和特定腦區激活形成一定聯系,就可能影響、損害機體的認知功能。

腦機制研究表明,情緒對于學和認知具有重要影響,那么在教學實踐中需要遵循怎樣的規律呢?心理學中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闡釋了動機水和學效果的關系。情緒是動機系統最重要的組成成分之一,可以激發、指向和維持人的行為,提高學和工作效果。簡言之,動機水和學效果二者是“倒U”形關系,并非學動機水越高,學成績就一定越好。當動機水達到一定量之后,動機水越高,成績反而會下降。已有研究表明,在學活動中存在最佳動機水,但最佳動機水會隨著學任務難度的不同而變化。在比較容易的任務中,中等偏高的動機水效果最好;在中等難度的任務中,動機水為中等時,學效果最好;在比較困難的任務中,中等偏低的動機水,學效果最好。

作業熱情如何激發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曾經說過,學“不是將無助的個體牢牢綁在凳子上,再往他們腦子里塞滿那些沒有實際用處的、得不到結果的、愚蠢的、很快就會被忘記的東西”;真正的學“就是青少年在源源不斷的好奇心的驅使下,不知疲倦地吸收自己聽到、看到、讀到的一切有意義的東西”。

如何激發個體好奇心,進而保持認知和學的不竭動力和熱情?美國心理學家約翰·凱勒提出的動機理論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理論和具體策略,可以從以下四個要素入手。

第一要素注意,主要指作業要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好奇心。具體策略包括善用詢問技巧,提出難度適切的題目,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作業類型要多變,可以留書面作業,也可以留科學探究、體育鍛煉、藝術欣賞、社會與勞動實踐類作業。作業表現形式要創新,可以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作業,也可以布置師生合作、小組合作和親子合作等方式共同完成作業,并可適當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比如模仿秀、興趣創意、游戲競賽等,進而激發學生作業樂趣、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知識運用能力。

第二要素相關,主要指充分考慮學生自身因素,滿足學生個需要,達成目標。具體策略包括說明作業的價值、目的;告知作業所涉及的教學目標、內容;留作業時要考慮最符合學生慣的學模式、思維方式、教材與教法,引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來舉例與說明。

第三要素自信心,主要指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體驗成功、掌控成功。具體策略包括明確作業要求和評分標準,為學生示范或提供正確樣例,強化學生的自我效能;與學生共同制定個化作業目標和任務,學生可主導部分作業內容與測驗題目,學生可決定自己的作業方式、速度與時間等;作業難度建議照顧班上75%的學生,可根據能力水設置分層作業,強調努力對學的重要并鼓勵學生努力付出,給予成績落后學生及時指引與反饋。

第四要素滿意,主要指給學生提供反饋,維護公。具體策略包括提供可運用新學與新知識的課后作業,提供理論遷移至實際中的環境;使用外在獎勵如獎品、獎狀等增強物,使用內在獎勵如贊美、表揚、肯定等;表揚學生學成績和表現時要公,提供等量呵護與指導。

在學生做作業過程中,如何使用動機理論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和熱情?以“第四要素滿意”為例,可以采取“內在獎勵”讓學生產生滿意感。內在獎勵是指學本身帶給人的激勵,包括學任務本身的趣味、挑戰,在學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到的責任感、成就感、滿足感等。與外在獎勵相比,內在獎勵有更穩定、更持久、更強烈的效果。心流(mental flow)可以視作一種內在獎勵。“心流”是指個體在專注進行某行為時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狀態。通常在此狀態時,個體會全神貫注,不愿被打擾,也稱抗拒中斷。想要達到心流,需要在個體能力和任務難度之間建立合適關系——如果任務難度遠高于個體水,個體就會產生焦慮;如果個體水遠高于任務難度,個體會覺得無聊。因此,任務難度的設置應該略高于個體能力,要讓學生“跳一跳”,能夠夠到這個“桃子”。處于這一水上,才有可能進入心流狀態。

學生在做作業過程中要達到心流狀態有四步。第一步,設定明確的目標。學生要明確自身學任務或者作業量、需要在多長時間內完成等。第二步,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及時反饋。學生可以給自己提供反饋和獎勵,比如說學生規定在30分鐘之內完成數學作業,如果完成了,那么學生可以給自己設置喜歡的反饋方式或者提供獎勵。第三步,匹配適合自己的作業難度。學生在做作業過程中要按照從易到難的順序進行。第四步,進入全神貫注的狀態,這個狀態就是心流。每個個體進入心流狀態的支持條件是不一樣的。有的學生可以在非常嘈雜的圖書館里做一天題也不覺得枯燥;有的學生需要在非常安靜的環境下,才能全神貫注地學;而有的學生則需要戴上耳麥聽著自己喜歡的、熟悉的音樂,才能進入非常高效的學狀態。因此,教師和家長需要和學生一起去發現學生的學特點、規律以及適合學生學的環境和條件,進而盡快進入全神貫注狀態,以提高學效率并完成作業。(記者 張沖)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20035879號-15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一区二区在线观看av,久久久午夜电影,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艳女tv在线观看国产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