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年來,九龍坡區全面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理念,從學校體育課程建設、特色培育、監測機制等方面進行改革探索,拓展以體育人價值,激發以體育人活力,助力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第一,創新“多元多維”體育活動課程。一是構建體育+德育課程。推動德育與傳統體育活動在形式、內容、環節上有機融合,讓學生在參與、體驗、實踐中涵養德行、升華情感。重慶外國語學校精心設計體藝文化節,入場式以“南湖紅船”“遵義會議”“改革開放”等為主題,堅定學生理想信念;歇臺子小學每年舉行國防運動會,增強學生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紅光中學利用歌曲《微山湖》創編體育舞蹈,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精神。二是構建體育+藝術課程。開設啦啦操、武術操、花式繩操、藝術體操等50余個社團,實現體育與藝術的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共同發展。體育舞蹈、拉丁舞、排舞、啦啦操等項目獲得市級、國家級獎項26個,鐵路小學選送的《龍行劍舞》節目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共迎未來”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活動中獲獎。三是體育+趣味課程。將傳統體育與趣味游戲結合,開展校園趣味運動會,設置“珠行萬里”“袋鼠接力”“同心跑”“摸石頭過河”等項目,培養學生運動熱情和團隊意識。楊石路小學等學校舉辦勞動運動會,設置穿衣服、疊被子、系鞋帶、“收莊稼接力”“蔬菜搬運”等項目,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勞動技能、培養勞動意識,提升勞動素養,達到以勞育體的效果。開展校園體育“吉尼斯”、校園體育達人等活動,體現學生挑戰自我、超越極限的精神,挖掘學生最大潛能。
第二,促進“一校一品”體育特色發展。一是創建體育特色學校。以陽光體育為載體,堅持以特色求發展,制定特色學校評選辦法,每年評選體育特色學校。打造足球、籃球、攀巖、武術、國際象棋等特色運動項目20項,培育全國籃球、足球、排球、網球特色學校46所,全國國際象棋特色學校8所,特色學校占比達60%以上。二是打造體育特色項目。各學校結合辦學歷史、校園環境、發展實際,選擇1個或多個項目,創建學校體育品牌,形成 “一校一品”的教育教學改革特色。人和小學前身為清朝年間的“蔚文學堂”,該校傳承武術傳統文化,開設武術校本課程,形成“崇文尚武、德智并重”的特色理念;西彭一中與西彭一小結合鄉村學校場地特點,開展跳繩特色項目,獲得國際跳繩比賽金牌40余枚;天寶實驗學校借助背靠崖壁的地理特點,建設標準速度賽道和攀巖教室,打造“攀巖”特色項目,學生在十四屆全運會中奪得攀巖獎牌,實現重慶攀巖項目成績新突破。三是培養體育特長學生。構建“小—初—高”體育特色特長貫通式培育體系,共建青少年訓練基地69個,通過“學校+體?!薄皩W校+俱樂部”“學校+基地”等形式,采取體育“夏令營”“冬令營”及體育延時服務等,兼顧青少年運動員的學業與訓練,為特色特長發展提供科學成長路徑。2021年,全區以學生運動員為主體,在重慶市第六屆運動會上獲得青少年組金牌104枚、銀牌83枚、銅牌57枚。
第三,推動“一區一測”體質健康監測。一是建立體質健康抽測機制。開發體質監測工具,每學年對學生進行一次體質達標抽測,把引體向上、跑跳能力等納入測查內容,監測數據納入辦學綜合目標考核,倒逼學校關注體育、重視體育和發展體育,引導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在區實驗二小、鵝公巖小學等5所學校建立大數據體質監測試點,配備學生“運動手環”,監測分析學生呼吸、心率、睡眠等體質狀況,及時反饋至“智慧校園”平臺形成學生體質報告,增強學生體質管理的科學性、有效性、針對性。二是推動體育活動全員參與。以體質健康監測為牽引,帶動學校立足“陽光大課間”,從廣播操、啦啦操、體育舞蹈等項目中,選擇2項開展,實現“校校有特色、班班有亮點、人人有項目”。立足“體育社團課”,每所學校均開設體育鍛煉課、體育課后服務,保障學生校內1小時鍛煉時間,掌握1-2項運動技能,落實“教會、勤練、常賽”。組織“全員運動會”,優化項目設置,減少個人單項,增加跳長繩、接力跑、拔河、“兩人三足”等集體項目,推動學生參與全覆蓋。三是落實體測結果動態反饋。落實體質健康動態評價、診斷評價、結果評價。建立學生體質健康檔案,體育教師根據學生體質狀況,開出適宜學生的“運動處方”,并定期反饋家長。比如,針對協調性不好的學生建議增加跳繩時間及頻次,針對下肢力量不足的學生建議加強立定跳遠,引導家長督促學生養成鍛煉習慣。
關鍵詞: 九龍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