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棄購再創新紀錄 網下投資者為何不棄購?

發布時間:2022-04-21 08:52:34  |  來源:中財網  

最近新股棄購現象成了市場的一道觸目驚心的風景。不僅新股棄購現象普遍,而且新股棄購規模也是連創新紀錄。如4月12日晚,經緯恒潤發布上市發行結果公告,其網上發行遭投資者棄購326萬股,占網上發行數量的33.76%,整體棄購率達到10.87%,創近十年新高。

但僅僅只過了幾天時間,4月17日晚間,納芯微對外披露了發行結果公告,公司遭網上投資者棄購約7.78億元,投資者棄購數量占發行總規模的比例為13.38%,其中網上棄購比例更是高達38.76%。不論是棄購金額、網上棄購比例還是整個發行棄購比例,均創A股市場新高。

在新股大面積破發的背景下,新股棄購一浪高過一浪,這無疑是很正常的現象。不過,就在新股棄購頻創紀錄的背景下,投資者不難發現,創造棄購紀錄的都是網上打新的投資者,而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的網下投資者卻很少棄購,甚至沒有棄購。如不論是經緯恒潤,還是納芯微都沒有網下投資者棄購。

網下的投資者為何不棄購?難道真的如同某些分析師認為的那樣,是這些網下投資者看好這些公司的發展前景嗎?事實顯然并非如此。因為這些網下投資者大都是機構投資者,他們更應該懂得價值投資與理性投資。如經緯恒潤的發行市盈率達到244.87倍;納芯微的發行市盈率達到107.48倍,如此高企的發行市盈率早就透支了公司未來若干年的成長性。即便是看好這些公司的未來,但公司目前的投資價值被透支是顯而易見的。因此,認為網下投資者看好發行人的未來,看好公司股票的投資價值,那純粹是自欺欺人。

那么,網下投資者為何不棄購呢?究其原因在于這些機構投資者騎虎難下。因為棄購的話,就會構成違約。畢竟參與網下配售的投資者都是參與了網下詢價的。其在詢價中的報價是在發行價格之內的。而在詢價中為了能夠獲得配售的資格,所以這些網下投資者在詢價的時候,通常都是偏高報價,但卻又希望最后的定價能夠偏低一些。然而,正因為都是偏高報價,所以最好的發行價也就是高價了。而這個高價又是在網下投資者詢價的范圍之內的,所以,這些網下投資者只能認購,而不能棄購,一旦棄購就構成違約。這就涉及到這些投資者的誠信問題。因此,基于誠信的原則,這些滿足了認購條件的網下投資者只能含淚認購新股,這也是為自己之前的報價行為買單。

也許有投資者會問,同樣是違約,這些網下投資者為什么就不能象網上打新者一樣棄購呢?因為管理層對網上打新者與網下打新者的監管是不一樣的。畢竟網上投資者打新,對發行價格只是一種被動的接受,因此,網上投資者打新主要還是一種“盲目打新”,“違約”的性質并不嚴重。所以,管理層對網上打新者棄購的處罰是相對較輕的,按規定,投資者連續12個月內累計出現3次棄購的,才會限制打新6個月。這對于中小投資者幾乎不構成影響。

但對網下打新者棄購的監管,管理層就要嚴格得多。首先是明確規定網下投資者的棄購行為是不被允許的,即不允許“提供有效報價但未參與申購或未足額申購”行為的發生。其次,對于發生網下投資者棄購行為的,將會被追究責任,如給予警示、責令整改、暫停新增配售對象注冊、暫停網下投資者資格等自律措施。實際上就在近日,證券業協會連發兩份“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配售對象限制名單”,有5家機構旗下的10只私募產品被拉黑,部分網下打新被關禁閉6個月,也有被關1年的。證券業協會的“黑名單”顯然有敲山震虎之意,這也是網下投資者不棄購或很少有棄購現象的原因。

實際上,管理層不允許網下投資者棄購的做法是正確的。這種做法就是要讓網下投資者為自己的報價行為買單。一方面在詢價時報高價,另一方面在認購時卻棄購,這顯然是對市場不負責的。所以,不允許網下投資者棄購就是要敦促網下投資者能夠理性報價,謹慎參與詢價。在不看好發行人的情況下,甚至可以不參與網下詢價。

事實上,不少詢價機構也正是這樣做的。以科創板為例,最近多只新股的網下詢價機構數量都在300家以下,海創藥業的詢價機構甚至只有181家。而在去年年中的時候,機構投資者家數普遍在500家左右??梢娫诰W上投資者棄購的時候,網下投資者中也有不少人選擇了不參與詢價的方式來回避新股破發的風險。這也是網下投資者不棄購或很少棄購的又一個重要原因了,因為不少網下投資者已經提前放棄了打新。

關鍵詞: 機構投資者 發行市盈率 證券業協會

 

最近更新

一区二区在线观看av,久久久午夜电影,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艳女tv在线观看国产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