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和“穩定器”。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近年來,我省加快數字強省、網絡強省建設步伐,深入實施大數據發展戰略,出臺支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大數據、信創、半導體等高成長性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數字基礎設施能力持續提升,數字政府建設邁入快車道,數智賦能三次產業跨越發展。目前,我省“數實融合”已收獲成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57.8%,位列全國第10位;兩化融合發展指數達52.6,位列全國第17名。8月18日至20日在太原舉行的晉陽湖·數字經濟發展峰會,正成為行業領域交流合作、展示成果、整合資源、凝聚共識的重要平臺。
數據作為新型的生產要素,上承數字基礎設施,下接社會經濟生活,被喻為數字經濟的“石油”,是建設“數字山西”“智慧山西”的核心要素。近年來,從“企業上云”行動計劃到《關于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省委省政府多次安排部署數字經濟發展,收獲一批以“筑服云”平臺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國家級試點示范及優秀案例,為我省實體經濟在數字化轉型中用對、用好數據,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供了本土方案。我們應充分發揮主動精神,認識數據的本體論內涵,明確數據的本質、地位和價值,探索科學的數據實踐方法,防范數字經濟發展中可能面臨的問題和風險。
厘清數據本質。數據來自數字技術以數字和符號為中介對社會經濟生活的數字化編碼,這決定了數據的本質不是單純的二進制數字和符號,而是人類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所生成的廣泛而深刻的社會關系,其中包含政治、經濟、文化等范疇。數據脫胎于現實生活,但是不是所有社會關系都能被表征為數據并最終實現數字化。所以,數據工作的任務應是讓數據最大化地還原現實、消除界限,解決例如數據從哪里來、數據是否全面、數據分析是否準確等問題。這是發掘和釋放數據價值、激活數據潛能、推進“數實融合”的前提。
打通數據壁壘。在數據收集工作中,扎根山西大地生動的社會實踐,立足山西地方實際,重視以歷史思維和系統觀念構建山西地方性數據,常態化審查數據對國情省情民情的符合性,確保數出有據。一是,山西地方性數據要符合山西社會經濟總體特征,在山西的產業數字化轉型中打通不同領域、場景和部門的數據壁壘,發揮數據在山西文化、能源、農業等領域的多元優勢。二是,山西地方性數據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緊扣人民生活現狀,做好數據下沉,正視人民的訴求,關注人民的需要,重視數據來源的多樣化,以能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現實問題作為評判數據真值的標準。三是,構建山西地方性數據應圍繞山西鄉村振興和數字鄉村建設,鄉村的社會結構、運行特點和發展規律與城市不同,應發現各地方的差異性特征,遵循地方性規律,努力實現地方數據精細化,發掘數據在地方間的疊加優勢,建設立體的、多維度的山西地方性數據庫。
強化數據治理。加強、加快構建以數據為基礎的數字化治理體系和治理制度。數據治理既要符合社會經濟生活的規律,又要符合數字科學技術的規律。通過頂層設計,提升我省數字治理體系和制度的標準化程度,讓各數據應用主體能按需使用。完善各級政府對數據的協同監管、探索適應山西經濟特點的監管機制、調動社會各界的共同監督,破解數據確權、流通、交易、分配等難題。加強監管之目的在于筑牢數據安全“堤壩”, 有效解決由數據引發的社會問題。同時,打通各平臺接口,連接實體經濟運行中的人、機、物,真正讓數據跑起來,以高質量的數據治理推動高質量數字經濟發展,使其既滿足市場需要,又服務山西人民。
構建數據生態圈。用大數據與小數據共同構建全數據生態圈,生動刻畫山西經濟的全貌,做到用數據全方位服務山西,賦能實體經濟提質增效,精準對接山西經濟實體和人民群眾需要。大數據不是靜態、孤立的技術性事件,而是在事件發生的歷史進程中,由微數據、小數據等內容匯聚、演進而來,其中包含了人的目的性行為動機和事物發生的背景性因素。使用數據應遵循數據本身的邏輯,既要形成具有規模效應的數據“富礦”,又要從細從深從精地提取、分析扎根于山西經濟社會生活的小數據,敏銳捕捉易被大數據忽略但又對經濟社會起作用的細節數據,挖掘數據內部的過程性信息以豐富數據內涵,重視個體差異,防范“千人一面”“千企一面”。
在此基礎上,我省大中小企業作為經濟轉型的實施主體,應根據具體行業特點,打造不同類型的一體化全數據平臺,將數據轉換為新型生產力,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催生新業態。對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困難的問題,骨干企業可共享數據資源,提供配套支持,降低轉型成本,讓中小企業在改造提升企業效益的同時,發揮數據的帶動作用,增強企業服務的延伸能力。企業服務也能借此延伸至金融科技平臺,根據數據對平臺用戶進行“信用畫像”,向實體企業和金融機構提供信用評估的解決方案。(作者分別為:太原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建投云數智科技有限公司 關超 尚明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