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R到期就 迫不及待的兌回讓國內投資者買單與發行GDR初衷背離-全球消息

發布時間:2022-12-28 14:38:12  |  來源:中財網  

GDR曾經被寄予厚望,可到期就兌回,回流國內變成A股,意義大打折扣。

A股發行GDR,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而是很快讓國內股市投資者買單。

A股上市公司一直存在投資饑渴癥和融資饑渴癥,只要有融資機會,都會千方百計的實施,至于實施效果如何,很多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空想,募投項目不達標成為資本市場的常態。但是不要緊,一次募投項目不達標,再來一次又何妨?


(資料圖片)

為了加快資本市場開放步伐,中國證監會發布《境內外證券交易所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監管規定》,優化升級互聯互通機制,將深交所和德國、瑞士納入互聯互通適用范圍,這為A股上市公司在瑞士倫敦等地發行GDR奠定了制度基礎,今年以來,GDR發行不斷擴容,據媒體統計,截至12月20日,今年已有9家上市公司成功發行GDR,另有31家公司正在推進GDR發行事項。

到國外融資募集資金,回流國內投資或者是在國際市場大顯身手,是國內某些專家長久以來的夢想,畢竟成為上市公司出海的一條新捷徑,又可以讓國際市場投資者更加了解A股上市公司,GDR發行有時間短、募集資金限制少、價格也較高的特點,深得上市公司的青睞,年內共有40家上市公司啟動了GDR發行事項。其中,前三季度分別為4家、8家、9家,第四季度“提速”明顯,截至12月20日已有19家,如果全部發行成功,融資規??梢赃_到1000億元級別,這可以減緩A股的抽資壓力。

但是A股上市公司在瑞士發行的GDR并沒有得到國際投資者的長期青睞,走出國門融資不假,但也只是在國門附近作短暫的停留而已。《境內外證券交易所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監管規定》第三十八條規定;“境內上市公司在境外公開發行的存托憑證自上市之日起 120 日內不得轉換為境內基礎股票。因此所有發行人都是規定本次發行的GDR自上市之日起120日內(可以簡稱“兌回限制期”)不得轉換為A股股票,國際投資者一旦過了兌回限售期,很快就會把GDR轉化為A股股票,大概率已經拋售了GDR,實現落袋為安。

杉杉股份公告,自2022年11月25日起GDR可以轉換為公司A股股票,12月2日,就見到杉杉股份發布公告“存續GDR不足實際發行數量的一半”,實際上明陽智能、科達制造、國軒高科和格林美等上市公司也都發布公告,“存續GDR不足實際發行數量的一半”,可見國際投資者并不是長期投資者,可能是一種套利的投機者,畢竟部分公司存在一定的套利空間。當時媒體也有報道,今年7月完成GDR發行的一批上市公司,將陸續面臨兌回解禁考驗。由于GDR價格相對于A股股價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折價,投資者若以低價拋售GDR并轉換為A股股票,理論上存在無風險套利空間。

這么短時間,國際投資者就已經離場而去,并成功實現一種逃離,這讓發行GDR的初衷十分的難堪,發行GDR,很多專家解讀為A股上市公司走出國門,到全球闖蕩,可以揚名立萬擴大影響力,但是國際投資者成為了短期的套利者,實際上僅僅過了三個月,發行的GDR重新成為了A股的新增籌碼,從A股抽離資金,這與在A股定增有何明顯的不同嗎?

不可否認的是就像國內投資者對美國市場上市公司不了解一樣,A股一些走出國門的公募基金,收益率也是差強人意的,瑞士和倫敦投資者,也對A股上市公司了解不透,既有語言障礙,也會有信息不暢的困擾,導致長期持股信心大跌,有了套利空間就會選擇離場,即使小有虧損,可能也會選擇止損,就當是交一個學費。

部分聲音認為GDR之所以很快轉成A股股票,在于沒有形成規模,但是一道過了“兌回限制期”,投資者就迫不及待的選擇轉化成A股股票,如何能夠形成足夠大的規模,吸引全球投資者呢?只有投資者認可GDR投資價值,不選擇轉化成A股股票,才會形成規模效應。

發行國際市場GDR,承銷保薦商的信譽度十分重要,主要憑借承銷商的推廣工作,可是盡管上市公司發行GDR聘請國際上著名的投行來完成GDR發行承銷工作,但國內部分上市公司一般重在融資成功,而不看重公司的推薦,可能也不會花很多錢 把公司形象向國際投資者進行廣泛的宣傳,不排除部分投資者就是沖著國內外價差套利而來,本來就不做長期持有準備。

GDR融資,很快變為A股投資者接盤,與發行GDR初衷是有點背離的,未來GDR發行要得到國際投資者認可,依然任重而道遠,一個是公司發展需要腳踏實地,給股價上漲提供業績支撐,讓國際投資者看到持有的價值;其次是公司需要更多的宣傳,而不是把國際投資者當成韭菜收割,就像國內的IPO ,只要募集到資金,哪管投資者賺不賺錢,長期這樣,會把GDR徹底玩壞了。

關鍵詞: 上市公司 套利空間 走出國門

 

最近更新

一区二区在线观看av,久久久午夜电影,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艳女tv在线观看国产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