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大廠團隊人數懸殊
(資料圖片)
量化私募行業再引關注。
百億量化機構的員工人數成為議論話題,更出現管理人“隱藏員工”的說法。
資事堂分梳理了各大機構的備案信息,全職員工人數在百億量化機構中頗為懸殊,具備基金從業人員的比例也各不同相同。
部分頭牌的機構更出現半數以上員工“無證”。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參差不齊的人數比例
私募管理人向中國基金業協會的備案信息中,有“全職員工人數”與“取得基金從業人數”。
(如上圖)百億量化私募中,九坤投資、靈均投資和鳴石投資備案員工人數超過百人,但取得基金從業資格的人數比例依次為43.4%、47.59%、63.21%。
再來看一度規模超千億元的幻方量化,全職員工人數和取得基金從業人數分別為65人和50人,后者占員工總數比例為76.92%。
這一比例居前的百億量化機構包括:世紀前沿(100%)、佳期投資(100%)、寬德投資(100%)、金锝資產(95%)、誠奇資產(93%)、致誠卓遠(87.5%)、金戈量銳(84%)。
對主觀多頭私募,我們以三家千億私募為例,上述人數占比在淡水泉投資、景林資產、高毅資產依次為83.81%、77.94%、99.24%。
從資事堂梳理的上述情況中,可以看出取得基金從業人數占比參差不齊的情況,在量化私募成為“常態”。
量化大廠團隊人數懸殊
資事堂發現:受托資產規模超過百億元的量化機構,全職員工人數并非都在一個“量級”,從15人至182人不等。
這個差異度在時間維度和規模維度都很難得到充分“解釋”。
從公司存續時間維度來觀察。
業內備案人數超過100人大關的機構有三家,即九坤投資、靈均投資和鳴石投資,成立時間至少9年。
但成立時間超過10年的機構比如幻方量化、金锝資產的員工人數也分別只有65人、40人。
再從管理規模角度觀察。
超過600億元的量化機構有九坤投資、明汯投資、靈均投資。九坤、靈均的登記員工人數明顯多于明汯。
類似的400億元-500億元規模的量化機構中,備案的全職員工人數亦有明顯差距,即幻方量化(65人)、誠奇資產(29人)、天演資本(72人)、衍復投資(48人)。最高差額達到接近3倍。
目前,至少有3家百億量化機構,旗下備案員工人數少于20人。
是否有“暗規則”?
此前,私募圈業有說法流傳,認為員工人數少的機構可能是因為“保密性需求”:
即部分量化私募管理人,對投資策略和模型有保密性需求。這導致部分核心投研人員游離于基金從業人員群體之外。
還有說法認為,這是部分機構導致防止“人員流失”的舉措:
即通過把關鍵人員隱藏在登記名單之外,避免其核心人員姓名資料外泄,進而避免競爭對手“高薪挖角”。
不過,上述說法被許多業內機構所“否認”。
資事堂在與多家百億量化私募機構交流后,得到如下的解釋:
1、量化機構獲得基金從業資格的員工比例不一,主要是由于去年疫情后,部分場次的從業考試被取消。
2、不同量化機構的人才戰略和運營模式有差異,比如有些機構會大量“招新”,這導致了各家機構的人數有差。
3、私募管理人不建議投研人員參加資格考試的說法屬于無稽之談。投研人員的信息不可能做到“完全保密”(諸多人才獵頭有自己的名單網絡)。
4、部分管理人因內部人力資源政策等原因,會成立子公司,旗下部分員工劃入子公司序列,因此不體現在母公司的備案員工明細中。
5、部分機構存在較高比例的應屆生和海外留學人員,這兩個人群通常未通過基金從業考試的人數較多,導致部分機構的注冊人員比例較低。
從這個角度看,上文提及的量化頭部機構——九坤投資和靈均投資,未取得從業資格的人數超過50%。這或許說明了最頭部機構在近兩年招新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