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行業“一哥”中信證券(600030.SH)因投行項目執業質量問題被約談。
9月28日晚間,證監會官網發布關于對中信證券采取監管談話措施的決定,直指中信證券在擔任航天通信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通信”)收購智慧海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慧海派”)重大資產重組財務顧問過程中存在四大違規問題。
據記者注意到,航天通信與智慧海派的重組本已是八年前的舊事,此前由于智慧海派業績不真實造成航天通信連續多年巨額虧損,后者已在2021年就退市。但盡管如此,作為中介機構的中信證券,依舊難逃監管追責。僅在一日內,中信證券及其相關責任人就因同一項目收到四張監管罰單。
(相關資料圖)
不僅僅是航天通信項目,9月27日,另一家A股上市公司思創醫惠(300078.SZ)也因財務造假被監管處罰,違法事實中涉及2020年可轉債項目的保薦機構也是中信證券,而中信證券是否也將因此事遭“秋后算賬”依舊未知。
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中信證券的證券承銷業務共實現營業收入37.98億元,同比增長11.38%,為公司五大業務板塊中唯一一大收入正增長的板塊。報告期內,中信證券股權融資、財務顧問業務的行業排名均穩居第一。
一日內因同一項目收四張罰單
八年前的舊案余波未平,中信證券被監管追責。
9月28日晚間,證監會在官網發布關于對中信證券采取監管談話措施的決定。經查,證監會發現中信證券在擔任航天通信收購智慧海派重大資產重組財務顧問過程中,存在以下違規情形:一是重組階段未對標的公司的主要供應商、主要客戶和關聯關系等進行審慎核查;二是持續督導階段未對上市公司銷售真實性等進行審慎核查;三是重大資產重組實施完畢后,上市公司所購買資產真實實現的利潤未達到預測金額的50%;四是內部控制制度執行不嚴格。
證監會指出,中信證券上述行為違反了相關規定,證監會決定對中信證券采取監管談話的行政監管措施,要求中信證券合規負責人、投行業務負責人于2023年10月13日到證監會接受監管談話。
證監會強調,中信證券應嚴格按照內部問責制度對負有責任的業務人員、內控人員和管理人員進行內部問責,并向證監會提交書面問責報告。
不僅如此,涉及航天通信上述項目的中信證券員工袁雄、焦延延也被采取監管談話的行政措施,時任中信證券并購重組財務顧問業務部門負責人的張劍因對上述違規行為負有領導責任,被證監會出具警示函,這意味著因同一單項目,中信證券一日內就收到四張監管罰單。
據記者梳理發現,2015年3月,航天通信曾通過發行股份的方式作價10.65億元收購手機代工廠商智慧海派51%股權,當年11月完成此筆重組,2016年1月航天通信完成智慧海派的并表,中信證券則是航天通信此筆資產重組的財務顧問。
彼時,交易對手方做出業績承諾,智慧海派2016年至2018年的凈利潤數分別不低于2.5億元、3億元、3.2億元,此后智慧海派分別在上述業績承諾期內實現凈利潤2.44億元、3.56億元、4.03億元。但實際上,智慧海派的業績并不真實。審計機構對智慧海派的財務報表重述之后,2016年至2018年,智慧海派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47億元、-7.33億元、-21.77億元。上述報告期內,智慧海派2016年至2018年分別虛增收入21.3億元、23.7億元、28.1億元,分別虛增利潤總額7.2億元、10.44億元、28.53億元。
經過追溯之后,航天通信在2016年至2018年的歸母凈利潤由盈利轉為虧損11.15億元、5.12億元、14.70億元。同花順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航天通信繼續虧損8.36億元、1.66億元、4.08億元。
而在發布2020年業績預虧公告后不久,2021年初,航天通信主動向上交所提出終止上市申請,成為當年主動在A股退市的首家上市公司。
保薦思創醫惠可轉債項目涉造假
事實上,隨著注冊制改革的推進,監管部門從嚴壓實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力度不減。即便作為證券行業的龍頭老大,中信證券也難逃因業務違規而被監管追責。
據記者注意到,在前述航天通信資產重組的項目中,重組配套資金共募集4.13億元,發行相關費用合計約為2465.54萬元,其中財務顧問承銷費為1500萬元。
2023年8月,瑞華會計師事務所因在航天通信年報審計中存在財務報表錯報、出具的審計報告存在虛假記載等違法事實,被中國證監會沒收業務收入316.98萬元,并處以633.96萬元的罰款。
值得一提的是,重組實施當年即2015年,中信證券共完成A股主承銷項目64單,主承銷金額1773.33億元,市場份額10.72%,主承銷數量及主承銷金額均排名市場第一,且以交易金額700億美元和交易單數58單,位居全球財務顧問前三位。
由于近年來證券行業馬太效應加劇,行業頭部業務集中度越來越高。到了2023年上半年,中信證券共完成A股主承銷項目66單,主承銷規模1588.42億元(現金類及資產類),同比下降3.71%,市場份額23.97%,排名繼續穩居市場第一。不僅如此,在財務顧問業務上,2023年上半年,中信證券完成A股重大資產重組交易規模人民幣681.25億元,排名市場第一。
2023年上半年,中信證券的證券承銷業務共實現營業收入37.98億元,同比增長11.38%,為公司五大業務板塊中唯一一大收入正增長的板塊。
但另一方面,中信證券的項目執業質量還是存在問題。不僅僅是航天通信項目,9月27日,另一家A股上市公司思創醫惠發布公告,公司涉嫌欺詐發行及信息披露違法違規一案,已由浙江證監局調查完畢,思創醫惠被處以8570萬元罰款,公司時任董事長章笠中被采取10年市場禁入措施。經過調查,思創醫惠及相關人員涉嫌違法的事實包括2020年7月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時公開發行文件編造重大虛假,而該項目的保薦機構(主承銷商)為中信證券。
除了投行業務之外,中信證券近期還因交易系統異常被警示。因2023年6月19日中信證券集中交易系統出現異常,導致部分客戶交易受到影響,9月25日,深交所對中信證券及中信證券首席信息官兼信息技術中心行政負責人方興書面警示。在此之前,中信證券分別在今年7月和8月因上述事件被上交所和深圳證監局警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