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這么一則報道:“五一”期間,景區的文創雪糕開始走俏。對于文創雪糕的評價,一些游客說:“貴,難吃,拍照好看。”對絕大多數游客來說,品質與價格要成正比。有網友盤點發現,今年一支文創雪糕一般15元起步,不少20元、30元,貴一點的甚至40多元,不少人連呼“在景區買支文創雪糕發朋友圈的成本提高了”。
不僅僅是雪糕被玩壞了。去年中秋節,市場上就有很多所謂的文創月餅,看起來挺有文化的??捎忻襟w報道說:一些商家從商業利益考慮,竟不顧“文創”的真正內涵,硬生生地在月餅上附加名表、茶葉、手機、高檔煙酒等元素,并自詡“文創月餅”,且價格攀升,這恐怕是對傳統中秋文化和月餅文化的傷害,更是對“文創”內涵的褻瀆,著實令人搖頭嘆息。
現實中,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文創相關的產品也越來越多地走進消費者的視線中。然而,泥沙俱下,忽略產品本身價值的偽文創產品也隨之而來。質量低劣、缺乏創意的文創產品,反映出產品開發者借“文化”之名、行賺“快錢”之實的心理。而一些消費者或出于對文創產品的盲目熱情,或出于跟風心理,或出于“支持傳統文化”的樸素情懷,對劣質文創產品照單全收。不客氣地講,偽文創就是打著文創的口號或標簽,忽略產品本身價值而通過營銷或手段讓消費者買單的產品,沒什么好東西。舉個例子,前不久,“往衣服上印祥云、仙鶴就是‘國潮’嗎?”的話題引發熱議。的確,搜索“國潮”服裝,滿屏都是印著漢字、祥云、仙鶴的衣服,同質化嚴重,僅僅把中國元素進行簡單堆砌,價格卻水漲船高。更有甚者,為了貼上“國潮”標簽,痔瘡膏硬與口紅搞起“跨界聯名”,讓消費者直呼“辣眼睛”。此外,部分以“獨立設計”為賣點的“國潮”產品深陷抄襲風波。還有一些“國潮”產品,質量“紅燈亮起”,讓消費者的“情懷濾鏡”碎一地。
要知道,文創產業是十分考驗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產業,不是誰都能干的。如果只想借著文創的幌子賺快錢,把文創變成簡單化、低端化的商業工具,那么肯定生產不出合格的文創產品。很多人看到故宮的文創產品串紅網絡,掙了大錢。可他們沒看到的,故宮的每一件產品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屬性標簽,融合中國傳統文化。故宮文創產品的背后,有上千位資深的文化學者,他們精挑細選,讓每一個產品的文化標簽都有據可依。
文創產品也是商品,既要有文化味,更要保證質量。一定要解決好“體”與“用”的關系,即文化到底是品牌營銷的策略手段,還是產品應該具有的內在品質。這個問題是個大問題。故宮很厲害了,但是也同樣沒能躲過行業過度營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曾推出的彩妝系列產品,在IP名氣與營銷的雙重加持下,產品還未上線時就備受期待。當產品上線后,超高的顏值滿足了消費者的期待,但體驗感不佳等問題同樣引起了消費者不滿,隨后在上線不久就被叫停下線,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
文創,離不開精美的文化“包裝”,更離不開扎實的“里子”。否則,一陣風吹過,什么都沒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