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荒耕地復耕復種 梅州“三重協奏曲”演繹得更加精彩

發布時間:2022-05-18 09:34:40  |  來源:南方日報  

機械作業難,新式船式旋耕機來幫忙;畝產效益低,水稻新品種來改善;產量不高,農業保險有保障……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今年以來,梅州把糧食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來抓,圍繞保障糧食生產只增不減和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各地搶抓農時季節,全力做好春耕備耕及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在撂荒耕地復耕復種攻堅行動下,目前梅州探索通過農機推廣、調整種植品種、農險保障等措施,從耕田、播種、收割等各環節著手,解決撂荒地普遍存在的復耕成本高、種植環境差、產量低、效益不高等堵點,從而提高復耕復種的積極性,帶動更多撂荒地復耕復種。

如何將這首“三重協奏曲”演繹得更加精彩?近日,記者走進梅州田間地頭,尋找“荒田變良田”的好經驗、好做法。

從農機著手

有了好幫手

湖洋田復耕不再難

伴著轟隆隆的機器聲,兩臺船式旋耕機在田里來回穿梭,一片片泥土不斷翻轉過來,而周邊平整好的撂荒地,如今秧苗已經種下,長勢喜人。

今年4月,興寧市徑南鎮臚聲村引進兩臺新型農用機械——船式旋耕機,讓撂荒多年的湖洋田有了復綠的希望。

興寧是典型的山區市,湖洋田較多,沒有適宜機械很難翻耕,影響插秧和秧苗生長,不少田塊撂荒多年。據不完全統計,興寧市約有1.5萬畝湖洋田被撂荒。

為完成今年全年糧食生產任務,一場圍繞湖洋田的復耕復種攻堅戰被提上日程。

“湖洋田淤泥太深,普通的鉤機一進去就陷到淤泥里,耕作難度較大,靠人力成本又太高,農戶復耕積極性不高,怎么辦?”興寧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何少新說,為此,今年初該局召集全市種糧大戶,商討解決湖洋田復耕復種的痛點。

轉機很快就出現。在外地學習調研時,一家農業企業負責人發現了船式旋耕機新式設備。“新設備能否克服湖洋田機械作業難題,剛開始也沒底,我們專門聯系了船式旋耕機生產廠家,結合本地農田實際定制了兩臺機器,在徑南鎮先行先試。”何少新說。

“沒想到新的農機設備幫助這么大,現在打田的瓶頸解決了,有效節省了人力,效率也高了。”興寧市徑南鎮副鎮長朱威說。

打田僅是第一步。徑南鎮還要求各村完善水利、道路等設施,解決基本灌溉及農耕道路問題,調配好拖拉機、割草機等相關農業機械,同時引導各村結合地段實際進行復耕復種,因地制宜開展工作。“目前該鎮涉及湖洋田地段比較集中的田塊,通過引進新式設備船耕機等助力復耕,大部分已重新插上秧苗,取得初步成效。”朱威說。

好消息不斷傳來。4月29日,興寧市船式旋耕機發放暨操作培訓會在徑南鎮臚聲村舉行,并組織各鎮(街)機手進行培訓。為了讓新探索在其他鎮(街)得以推廣,興寧市農業農村局爭取到人保財險梅州市分公司的大力支持,出資30萬元購置20臺船式旋耕機,贈予興寧市20個鎮(街)。

“辦法總比困難多,現在湖洋田復耕復種的難點疏通了,對于盤活撂荒地農戶積極性高了,也越來越有信心。”參加技術培訓的興寧市種糧大戶李志新說。

記者獲悉,今年興寧市需完成復耕面積10多萬畝,包含連片15畝以上撂荒地圖斑面積7萬多畝,其他復耕復種面積3萬多畝。目前,1.5萬畝湖洋田的復耕復種探索為保障糧食安全、完成今年全年糧食生產任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遏制耕地撂荒,興寧從農機設備著手,掀起復耕復種熱潮,重現農田勃勃生機的美好景象。

從品種著手

試種“太空稻”

畝產效益更高

雨后初晴,梅江區城北鎮上村村民陳春香來到田里查看水稻的長勢以及病蟲害情況。稻田邊豎著的一塊牌子上,還有“稻谷:華航57”幾個顯眼大字。這是今年梅江區城北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幫忙引進的“太空稻”,將在撂荒地復耕復種上發揮示范作用。

“聽村民說,種田受干旱、洪水等自然因素影響較大,加上收益低,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以前每年都虧本,村民不愿意種,原來這一片地便丟荒了。”城北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員、駐上村村第一書記余廣慶說。

如何讓村民愿意種、重新種起來?幫扶工作隊通過與華南農業大學航天育種中心聯系,發現了“太空稻”品種,解決了撂荒地復耕復種的堵點。

“圍繞種子這個關鍵,我們主要尋找高產、優質、抗逆的糧食作物主推品種,目的是降低自然因素的影響,提高畝產效益,以此提高村民的種糧積極性,撂荒地才能實現復耕復種。”余廣慶說,目前“太空稻”有華航57號、華航51號兩個品種,通過航天育種中心的實驗,其有良好的抗病性、抗蟲性,而且畝產單產較高、口感更好,其中華航57號達到了國家水稻一級米的標準。

在幫扶工作隊幫助引進“太空稻”后,上村村把一批種子分發給有種植經驗的村民種植。

陳春香是村里開荒種糧的主力軍之一,種植水稻已近30年。“今年村里有了‘太空稻’新品種,開春以來我試種了3畝,長勢比往年好,6月底能收割。如果今年能夠豐產,對于農戶來說是大好事,種糧也越來越有信心。”陳春香說,她家通過集約流轉,種植的水稻從6畝擴大至40多畝,其中大部分是撂荒地。

“今年村里兩個‘太空稻’新品種各試種了3畝,如果效益不錯,我們將向更多村民乃至周邊村推廣。”余廣慶說,幫扶工作隊為保障種糧戶最大收益,將開展消費幫扶,對接銷售渠道。

幫扶工作隊還針對不同地類實施“一田一策”,建議上村村在土質差、無法供水或供水條件差的撂荒地上種植耐旱的玉米作物。目前,上村村已在撂荒地上種下80畝玉米。

記者了解到,上村村村民對于撂荒地復耕復種的信心普遍較高,這一切得益于幫扶工作隊前期的新品種試驗。

除了“太空稻”、玉米外,工作隊之前還引進了不少適合上村村種植的優質農作物品種,如紅薯、草莓番茄等。今年2月,上村村試種的草莓番茄畝產達5000多斤,口感相比普通番茄品種更好,一推出市場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去年送給村民草莓番茄的種苗,他們大多不愿意種,現在效果很好,大家都主動來找種苗。”余廣慶說,效益看得見,只要今年“太空稻”新品種試種成功,相信村民的種糧積極性將大大提高,更多撂荒地復耕復種也有了希望。

從農險著手

兜底保障

解決產量下降風險

不同于興寧市徑南鎮、梅江區上村村,豐順縣黃金鎮隍洞村種糧大戶陳杰河把解決復耕復種難題的途經,瞄準向了農業保險。

2020年,在深圳創業的陳杰河返鄉看到大片良田荒廢近20年無人耕種,雜草叢生,感到很心酸。于是,他決定力所能及地為家鄉做點有意義的事,毅然放棄在外發展的機會,返鄉成立豐順縣優糧農民專業合作社,集資230萬元將黃金鎮隍洞村、楊石村、埔東村3個村的荒田進行復耕復種。

“多年前因為洪災,鎮里大片農田灌溉水圳嚴重受損,許多村民選擇了外出務工,導致良田變成了荒地,雜草叢生。回來后,我從村民手中流轉了撂荒地進行復耕復種,建設優質水稻示范基地。”陳杰河說。

困難總比想象的多。去年因為嚴重干旱、病蟲害多,陳杰河的水稻基地產量受到影響,一年便虧損了20多萬元。盡管克服了復耕復種前期的重重困難,但復耕田的水稻產量,仍是懸在他心頭的一塊大石。

今年5年,豐順縣優糧農民專業合作社與中國人壽財險廣東省分公司(下稱“廣東國壽財險”)簽訂了商業性撂荒復耕水稻種植區域產量保險,獲得73萬元風險保障,覆蓋732畝農田。這份商業性撂荒復耕水稻種植區域產量保險的落地,讓陳杰河松了一口氣。

“保單的最大特點是把水稻在生長過程中所面臨各種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病蟲草鼠害等導致的產量下降風險都列入保障范圍,以產量保障消除因種糧效益低而影響種糧積極性現象。”廣東國壽財險相關負責人說,保單還將撂荒耕地復耕復種納入農業保險“保防救賠”一體化服務流程,以提高風險保障水平,實現“撂荒地不荒,良田多產糧”。

梅州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市,是廣東省糧食主產區之一,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代耕代種、托管經營等方式進行復耕復種,解決因耕地細碎造成種糧效益低、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等撂荒現象,逐步形成了大批相對集中的現代水稻種植區。水稻種植區域產量保險的落地,則更加保障了種糧效益、提高農戶種糧積極性。

“該產品以鄉鎮或產業園區作為一個風險區進行承保,當這個區域的實際平均產量低于預先設定的產量時就觸發理賠,該區域所有投保的農戶都能獲得賠償,不需逐戶定損核損,極大地提高了理賠效率。”廣東國壽財險相關負責人說,該產品既彌補了產量低的農戶的損失,又獎勵了產量高的農戶,從而引導農戶更加主動防災減損、提高農業生產集約化、規模化水平,提高種糧效益。“農民種糧收入有保障,百姓的‘米袋子’也就穩住了。”

如今,對于種糧大戶陳杰河來說,農業保險的“對癥下藥”,解決了他的后顧之憂。“這份保單就像及時雨,現在種糧有了兜底保障,我們流轉撂荒地來復耕復種更有信心了。”

相關

旱地有旱稻向荒田要效益

同樣從品種入手,解決撂荒地復耕復種難題,蕉嶺縣皇佑筆長壽食品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丘春蘭找到了新品種——旱稻。

在蕉嶺縣南礤鎮、藍坊鎮,原先有一片400多畝的農田,由于河道堵塞無水源,導致撂荒10多年。今年,丘春蘭流轉集約了這片撂荒地,計劃種植水稻。然而,農田的種植環境讓她不知從何下手。

“近年來降雨量減少,河道缺水,種植普通水稻肯定不行。針對撂荒地旱地的性質,我們決定引入旱稻新品種。”丘春蘭說,經過科研人員的大量實驗和實踐,培育出的新型旱稻品種具有優質、抗旱、抗病、豐產的特點,目前在東北三省以及新疆地區都已試驗成功。

相比普通水稻,新型旱稻可以在旱田直播,成熟期短、節水,同時適應性強、產量高,口感也好。丘春蘭介紹,新型旱稻投入僅為水田的50%,效益是玉米、大豆的1.5—2倍,投入少、效益高,省工、省力、省時。此外,旱稻秸稈還可以被牛、羊等食用,可作為傳統飼料和牧草的有益補充,在解決稻類作物秸稈利用難題的同時,為畜牧業提供優質牧草,增加種植戶效益。

“企業在惠州市也有300畝新型旱稻種植基地,比蕉嶺更早投入生產,目前來看,產量有保證,市場價格也比普通水稻高,依托企業電商平臺銷售,預售階段就被客戶訂完了。目前該品種市場需求大,因此結合蕉嶺當地撂荒地的性質,新型旱稻值得一試,也是解決撂荒地復耕復種的有效辦法。”丘春蘭說。(記者:馬吉池)

關鍵詞: 農業保險 財政資金 金融監管 糧食作物

 

最近更新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經濟新聞

2014-2020  經濟資訊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豫ICP備2020035879號-15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一区二区在线观看av,久久久午夜电影,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艳女tv在线观看国产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