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政府官網6月2日公布《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十四五”規劃》(下稱《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打造“數產融合的全球標桿城市”,通過實施深度融合“八大提質工程”,構建數字經濟引領的現代工業和信息化產業體系。
重點發展的五大支柱產業中,為首的即是“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另一個“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汽車產業”也與數字經濟直接相關。
《規劃》構建的“一核引領、一廊貫通、三區五極、多園支撐”發展格局中,“一核”定為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核心區。
《規劃》認為數據驅動與跨界融合將深刻改變產業圖景,為廣州在部分領域實現“換道超車”,打造數產融合的全球標桿城市提供了機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項針對全球2569家企業的調研發現,疫情將全球產業數字化進程至少提前了5—7年。
在各方合力穩住經濟大盤的當下,數字經濟引領的現代工業和信息化產業體系意味著什么,對廣州發揮好制造業立市之本作用是否有更直接的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曉華直言,抓住數字經濟時代產業鏈價值鏈重構的機遇,發揮好數字經濟領先、制造體系完善的優勢,將進一步增強制造業產業鏈韌性,提高在全球分工地位和對產業鏈價值鏈的掌控力。
提升產業鏈韌性和供應鏈安全性
數字經濟將加強廣州制造業企業對產業鏈的把控力。
在廣州市白云區太和鎮科園路9號,一棟名為白云電氣科技大廈的大樓里,干得最熱火朝天的,除了白云電氣員工,竟然還有一眾其他企業的研發人員。
“我們從制造者,變成了組織者。”白云電氣集團總經理助理程詠斌指著幾乎有兩層樓高的巨型顯示屏說,在這棟大樓里,有整個電力裝備制造產業鏈上下游的各類企業和白云電氣集團一同研發攻關,上至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下至掌握一項核心技術的創業團隊,“他們的研發數據在屏幕上一目了然。”
原來,白云電氣集團作為行業龍頭,通過數字化轉型來解決供應鏈安全和“訂單小批量、交貨急、非標程度高、復雜程度高”等發展難題。目前,依靠“行業龍頭企業+內部產業孵化+外部供應鏈整合”模式,匯集起了十幾家企業,建起這座全產業鏈孵化整合、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生態圈。
“我們屬于‘苗圃’項目,正在接受創業輔導和融資對接。”“我們剛進‘孵化器’,屬于初創期,與白云電氣商量研發協同。”“我們是‘加速器’的高成長企業,已經整合進供應鏈了,產品數據是共享的。”走在大樓里,上下游各個階段的企業通過數字化這根“經脈”,“接通”產業龍頭,與整個產業鏈聯動發展。
中國電氣行業排頭兵白云電氣集團走在了數產融合和數字經濟引領的前列。這正是《規劃》明確在“十四五”期間實施深度融合“八大提質工程”的頭“兩大”:
——實施數字經濟提質工程,推進兩化兩業融合。包括加快推進數字新基建發展、加快制造業數字化升級、推動服務業數字化轉型、推進農業數字化發展、拓展數字技術應用場景。
——實施產業鏈群提質工程,推進產業鏈上下游融合。包括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形成“萬千百”產業集群梯隊格局(打造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兩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建設綠色石化、新材料等千億級產業集群,培育紡織服裝、美妝日化等百億級產業集群)。
事實上,這也是“十四五”期間廣州制造業發展的一個破局點。
一方面有主觀動力。廣州制造業產業鏈深嵌珠三角之中,而珠三角制造業一大特點是產品大量直接面對消費者。比如“十三五”末,長三角地區的乙烯、化學纖維、鋼材、化學農藥原藥產量分別是大灣區的1.6倍、67.3倍、9.3倍、29.7倍,而大灣區房間空氣調節器、手機、彩色電視機產量分別是長三角地區的1.1倍、5.1倍和3.9倍。這就給了廣州產業鏈龍頭企業積極投身融合的主觀動力。
另一方面有客觀推力。截至“十三五”末,廣州制造業企業集群規模優勢突出,但產業鏈聯動效應相對薄弱?!兑巹潯穼⑵淇偨Y為“強群弱鏈和產業高端、環節低端特征明顯”,因此給了廣州產業鏈龍頭企業破局求發展的客觀推力。
李曉華分析說,過去制造企業將加工制造環節或銷售環節外包,對最終用戶以及下游供應鏈信息的了解難度大,相應地,制造商、經銷商的話語權較高。如今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后,鏈主企業處于數據的樞紐地位,其所處的價值鏈、供應鏈與產業生態、產品全生命周期(包括用戶使用情況)的數據都會傳輸、集中到一起,從而能夠準確掌握市場需求的變化、供應鏈的運行情況。通過掌握市場和供應鏈的數據以及行業知識,鏈主企業就可以更牢固地抓住對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控制權,提升逆全球化和疫情期間產業鏈韌性和供應鏈安全性。
改變制造業資源稟賦
數字經濟將改變廣州制造業資源稟賦。
過去,發達城市具有資本、技術和人才優勢,從事產業鏈價值鏈的資本、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環節;腹地城市具有簡單勞動力數量和低成本優勢,聚焦生產,并形成更為完整的產業鏈。
眼下,數字化賦能改變傳統要素的重要程度。人工智能、智能化機器人替代人工,簡單勞動力和低工資優勢被數字化削弱,相應地,發達城市高成本劣勢得到彌補,這些承擔產業鏈價值鏈的資本、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環節的城市,也能聚焦生產,并構建更為完整的產業鏈。
這個新趨勢有望助力廣州穩住經濟大盤。
2022年1—4月,廣州汽車制造業實現增加值414.7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5.1%,規模居廣州工業各行業大類之首,對廣州制造業有重要影響。新能源汽車是其中增長的主力。
可是,盡管在汽車制造業整體生產不景氣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車整車保持高速增長,但廣州優勢不夠明顯。廣州市統計局一份報告指出,2021年廣州新能源汽車產量(14.99萬輛)僅占全國的4.1%,2022年1-4月占比進一步下降至3.4%,隨著特斯拉上海工廠擴產(年產量預計超100萬輛),穩定廣州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刻不容緩。
《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著重推動制造業比重穩步上升,聚力打造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兩個萬億級產業集群。
《規劃》為廣州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汽車確立了完善的產業集群:做大做強東、北、南三大汽車產業集群,構建“一園兩城四基地”的產業空間布局。東部重點建設增城汽車產業基地、黃埔汽車產業基地、北汽集團華南汽車生產和出口基地;北部重點建設花都汽車城和從化明珠工業園;南部重點建設廣汽番禺汽車城和南沙汽車產業基地。
對此,廣汽集團對后續發展更有信心。該集團在省市政府和相關部門支持下,一季度累計協調上游供應鏈500多家零部件企業逐步復工復產,挽回產量超過10萬輛,3月份生產汽車22.76萬輛,同比增長24.4%;銷售汽車22.75萬輛,同比增長30.7%,產銷環比增長均突破40%。目前,廣汽集團正在全力挽回損失,挑戰全年產銷增長15%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