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規自委聯合通州區政府,組織編制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名體系規劃(2016年—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近日經市政府批準實施。昨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市規自委獲悉,本次共規劃地名數量364個,分為老地名(歷史地名)、派生地名、創新地名三個類型。
《規劃》構建點線面相結合的地名體系,并適度留白,對片區、主要道路、橋梁、公園綠地和個別居住區名稱進行命名。共規劃地名數量364個。其中包括片區地名12個;道路地名217個,包括城市干道名稱33個,街區道路名稱184個;橋梁、隧道名稱110個,包括跨河橋梁名稱108個,隧道名稱2個;公園綠地地名21個;居住區地名4個。另有部分街區道路和留白區道路暫未命名,以便給未來的發展留下余地。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在12個片區地名中,包括宋莊、潞邑、臨河里、張家灣、梨園、通運、富河、召里8個老地名,以及行政辦公區、文旅區、城市綠心、通州老城4個派生地名。此外,按照地名規劃類型來看,其中利用老地名(含歷史地名)185個,占比51%;派生地名121個,占比33%;創新地名58個,占比16%。
城市副中心位于市域東部通州區境內,區域特色主要體現為水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良、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文化產業發達、宜居城市初具規模等。地名總體特征可概況為春城、水城、古城、漕運、宜居宜業五個方面特色。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包括地名文化遺產資源分析、保護原則、地名文化遺產資源評價和保護名錄等內容。
通州歷史文化底蘊豐厚,老地名是體現城市副中心歷史文化的窗口,應盡量保留。對于文旅區等組團,原有村莊名稱全部以路名等形式保留下來,如“曹園北街”“上碼頭路”等。隨著副中心的快速發展,很多新路的建設以及舊路的改造,創意命名和保留老地名之間難以取舍。本規劃盡量平衡兩者關系,在保護歷史文化、尊重當地習慣的基礎上,創意命名,以體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通州文化特色。如“潞河灣路”“通濟路”等;尊重當地群眾使用習慣,在建成區盡量保持地名的相對穩定,僅對一些現狀地名不規范的進行更名。同時在命名過程中盡量避開生僻字,做到好找好記,方便傳播。(記者張月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