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根據日前J.D. Power(君迪)聯合懂車帝發布的“2021年冬季新能源汽車用戶聯合調研”,大部分車主認為空調是扼殺新能源車續航的主要“兇手”之一,暖風無法保持理想溫度、影響續航是經常出現的擔憂。
空調對新能源車續航的實際影響有多大?剛剛進行的新能源汽車最大規模冬季測試給出了答案。通過對41款新能源車的靜態和動態空調測試發現,大部分車輛空調制熱效果優秀,不同車型空調對實際續航的影響各有不同。
-10℃ 升到 20℃ 平均用時 14 分鐘,近七成車輛制熱良好
此次懂車帝發起的新能源汽車最大規模冬測,位于中汽中心呼倫貝爾冬季汽車試驗場。據公開資料,這里每年有120天日平均最低氣溫低于-20℃。測試不僅有針對冬季用車痛點的續航、充電、空調、冷啟動等,也包含低溫和冰雪環境下的麋鹿測試、爬坡、冰雪圓環等總計20個項目。
其中,涉及空調測試共分兩種場景,一種是開啟空調模式下的動態續航測試,一種是單獨開啟空調模式的靜態測試。
為了保證續航測試采用統一標準,測試前一晚,工作人員將所有車輛充滿電在車庫中靜置一夜。測試開始后,由一名駕駛員駕駛車輛完成高速、城市及綜合路況行駛,車輛統一設定為最經濟的駕駛模式且動能回收最大,輪胎為推薦胎壓,空調溫度設定24度自動,直至續航里程歸零。
從結果來看,續航成績排名前10的車型中有7款屬于自主品牌。其中蔚來EC6、小鵬P7、極氪001、哪吒U等四款車型續航里程突破或接近300公里。34款純電汽車中,續航超過210公里的車型達到23款,占比68%。按照大部分人每天不超過30公里的通勤需求,每周充一次電即可。
在實際使用中,影響電動車續航里程的因素很多,包括車重、輪胎、風阻、電機效率等,這份結果無法看出空調單一變量對動態續航行駛里程的影響,但在戶外溫度-20℃和車內溫度24℃高達44℃的溫差下,部分車輛實際續航仍能接近或超過300公里,無疑讓消費者吃了一顆定心丸。
而在靜態測試中,懂車帝在嚴寒環境中,空調開啟最強模式半小時,觀察車內升溫情況。數據顯示,近七成車輛制熱良好,其中10%的車輛半小時升高了44-57℃,57.5%的車型升高了31-44℃,基本可以滿足日常使用。此外,25%的車輛升高了18-31℃,還有7.5%的車輛表現較差,只升高了5-18℃。
從整體數據來看,全部車輛由-10℃升溫到20℃平均用時14分鐘。懂車帝測試專家建議,上車前15-20分鐘遠程開啟空調最佳,方便車主進入車輛即享受比較好的舒適度。
熱泵空調比PTC空調能耗更低,長遠仍需解決電池虛寒問題
鋰電池的化學特性也導致了新能源汽車在冬季更容易出現續航衰減,空調暖氣的確會讓原本就怕冷的動力電池雪上加霜。這也是新能源車和燃油車的較大區別之一。傳統燃油車冬天可以直接將發動機的熱量搬運到車內來供暖,因此夏天的油耗表現會比冬天更高。但新能源車需要直接消耗電能,因此越是冬季,空調對續航的影響越大。
目前,新能源車空調制熱的方式主要分為熱泵制熱和PTC制熱兩種,雖然都能實現制熱,但它們之間有著較大區別。熱泵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吸取車外空氣中的熱量,利用壓縮機將其輸送到車廂內,PTC則是通過電阻的熱效應生產熱量,自身就是熱源。此次測試通過對比熱泵空調和PTC空調能耗發現,熱泵空調比PTC空調能耗更低。在制熱半小時后,熱泵制熱車型平均續航下降15.4公里,而PTC制熱車型平均下降19.5公里。
業內人士表示,雖然熱泵空調可以有效降低電耗,但它實際上只解決了純電動汽車供暖的問題,而大部分車型搭載的空調系統需要冷暖兩用,因此對空調系統的結構改造導致了熱泵空調的成本高居不下。此外,它能實現的僅僅是不再“雪上加霜”,真正要解決續航問題,動力電池變革才是未來的技術重點。
近日有報道指出,吉林長春以及松原地區開始使用紅旗E-QM5作為出租車,但還有司機沒有換車,為了吸引司機換車,宣稱可以免費加裝燃油空調。由于取暖不需要消耗電量,所以可以將車輛的續航里程提升60-80km。此外,北京很多出租車司機也加裝了柴暖。這是北方地區解決新能源車普及障礙的“臨時智慧”,但也如實反映了其“虛寒”的窘境。
很多人說,冬天就像是一只無形的大手,毫不留情地扯下新能源車在續航方面的遮羞布。從實際來看,短時間內完全實現空調自由還需要時間。相比熱管理技術的進步,電池技術的進步更加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