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物制藥賽道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進入到資本市場的沖刺當中。12月9日,專注于皮膚學的研發型生物制藥公司——科笛集團向港交所主板遞交招股說明書,高盛與中金公司為其聯席保薦人,為生物制藥賽道新添一員。而這時,距離科笛集團成立剛剛過去三年。
【資料圖】
招股書顯示,科笛集團成立于2019年。雖然成立時間較晚,但公司已經建立起廣泛的產品組合,涵蓋針對毛發疾病、皮膚疾病、局部脂肪堆積及表皮麻醉等四大領域共計11種產品及候選產品。在這11種產品及候選產品中,又詳細分為已經成功上市兩種產品,并正在開發五種臨床階段、四種臨床前階段的候選藥物。其中五種臨床階段藥物中,有兩種已在海南樂城開始商業化試點。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11種產品及候選產品中,有6種產品是專門針對脫發治療需求,也就是說,科笛集團主要是針對最近火熱的“脫發經濟”展開布局。然而從公司的經營狀況來看,布局大熱賽道暫時并未給科笛集團帶來過多幫助。2020-2022年上半年,科笛集團分別實現營收零、203.8萬元、65.8萬元。而與超低營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持續增長的虧損幅度。報告期內,公司凈虧損分別達到1.99億元、3.19億元、2.52億元。
之所以出現兩年半時間累計虧損7.7億元的局面,與公司大手筆的研發投入不無關聯。報告期內,科笛集團研發支出分別達到1.62億元、1.1億元、8350萬元。從2022上半年的研發開支來看,今年整體的研發投入相較2021年還將會進一步增長。龐大的研發開支是導致公司虧損的罪魁禍首,這也是近一年半來盡管科笛集團毛利率高達79%、68.8%,但賬面虧損始終有增無減的重要原因。
對于虧損態勢,科笛集團也在招股書中做出了相應風險警示,認為候選藥物的商業化存在一定風險,相關進程會對公司經營業績產生重大影響。此外,由于研發支出的投入,公司可能需要額外的資本滿足現金需求。
營收過低、大手筆研發投入、虧損嚴重,種種負面因素累加下,科笛集團依然選擇了赴港上市,或許與其背后“藥明系”的資本運作密切相關。
根據招股書內容,科笛集團IPO前,通和毓承實體持有53.57%的股份,由6Dimensions LP、6DimensionsAffiliates、蘇州通和二期、蘇州通和毓承控制,分別持股約21.85%、1.15%、9.17%、21.40%。此外,還有云鋒基金(創始人為馬云和虞鋒)、紅杉資本、富達基金(香港)等明星投資機構也出現在科笛集團的主要股東行列中,持股比例分別達到14.15%、12.13%、8.04%。
也就是說,作為科笛集團的控股股東,通和毓承掌握著重要話語權。觀察團翻查通和毓承的背景發現,這個控股股東的來頭可真不小。
據了解,通和毓承由通和資本、毓承資本合并成立,是專注于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機構。其中通和資本的創始人為原富達亞洲成長基金合伙人、醫療健康領域投資人陳連勇,而毓承資本是由原藥明康德風險投資部門獨立分拆而來,因此合并后機構投資項目常常被外界稱為“藥明系”。很顯然,科笛集團如果能夠成功赴港上市,將會成為“藥明系”資本操盤的又一力作。
有“藥明系”的強力背書,科笛集團盡管連年虧損,但還是吸引了眾多明星投資機構入局。本次IPO前,科笛集團已經完成4輪融資,其中A-1輪、A-2輪融資分別達到1000萬美元,B輪融資1.8億美元,C輪融資7500萬美元。
四輪融資下來,科笛集團累計融資金額已達2.75億美元。按照2021年9月最近一次C輪融資計算,科笛集團投后估值已達7.46億美元。
隨著頂尖風投的入局,科笛集團的“身價”也隨之水漲船高。當然,這或許也與生物制藥賽道的廣闊前景密切相關。招股書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廣泛皮膚病治療及護理市場規模達4718億元,預計于2030年將增長至10390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9.2%。主要受患病率上升、人均收入增長、皮膚管理意識提高推動。
此外,截至2021年中國廣泛皮膚病治療及護理的人均支出為334元,而同期美國、日本及韓國的人均支出分別的1828元、1417.3元及1406.9元。這意味著尤其是在中國市場,有關皮膚病相關領域未來仍有十分廣闊的增長空間,科笛集團也有望借此步步高升。
當然,以上的數據支持還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科笛集團能否如想象中一般乘勢而上,目前還未可知。我們唯一知道的是,現階段無論是在皮膚領域還是脫發領域,科笛集團都遠未實現規模經濟效益,產品銷售對于集團營收規模的增長著實有限。背靠“藥明系”這棵大樹,是更上一層樓還是止步于此,科笛集團還需要給投資者拿出更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