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在傳統觀念里,過了正月十五,春節才真正意義上結束了?!按蚬と恕标懤m回歸工作崗位,學生們開啟校園生活。但同樣需要注意的是,騙子們可能也要返工了。
2月5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春節假期結束后的一周內,各地警方密集發布反詐提示,通過發布典型案例及防范建議,守護群眾的“錢袋子”。從警方透露的信息來看,節后大量用戶存在求職、出行、資金使用等方面的需求,詐騙分子利用這一情況,讓年后呈現了詐騙高峰期。
金融領域的騙局依舊屢見不鮮。根據山東省淄博市公安局轄內一辦案民警介紹,受害人馬女士于2月2日接到陌生電話,對方自稱是某金融App的客服。據“客服”介紹,馬女士在該平臺的貸款利率過高,不符合國家貸款利率規定,現需進行降息調整。在具體操作步驟上,只需要馬女士將相應錢款轉至指定賬戶進行資金清算,完成后資金會原路返回。
信以為真的馬女士為了“省下”貸款利息,在對方的引導下通過會議軟件共享屏幕完成了15萬余元的轉賬。隨后,“客服”又表示可以一并處理馬女士在其他平臺的貸款,最終,馬女士先后轉賬50萬余元,直至全部操作完成發現未按承諾退還資金,馬女士方才意識到被騙。
與此同時,浙江衢州警方近日發布的詐騙典型案例,也提到近期轄區市民在婚戀社交平臺上被網戀對象誘導參與炒期貨進行理財投資。對方首先通過虛假交易平臺顯示盈利假象吸取受騙用戶本金,再以解凍費等名目要求其持續繳納資金,進一步行騙。轄區內一居民由此被騙55萬元。
“涉及投資理財、貸款等內容的金融領域騙局,騙子總是會讓受害人認為自己有利可圖,或是以急切的關懷口吻,站在‘維護’受害人權益的角度,使其放松警惕,殊不知已經踩入了陷阱?!币子^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咨詢顧問蘇筱芮指出,這類騙局多是利用了受害人金融知識薄弱、防范意識差的特點,以解凍費、激活費等名目誘騙用戶資金。
騙局花樣百出,讓人防不勝防。北京商報記者進一步梳理發現,根據警方披露的信息,節后常見的騙局主要圍繞出行、求職、理財或貸款、冒充熟人借錢、設置虛假中獎鏈接等方面。例如,在2月4日,內蒙古包鋼集團通過其微信號公眾號發布聲明,表示有騙子假借公司主要領導的名字,通過微信好友添加等方式,套取信息進行詐騙,要求對方進行轉賬或借款,強調公司沒有任何一位領導通過此類方式進行資金往來。
對于各類騙局中可能涉及的套路,各地警方在案例中做出了詳盡解釋。節后反詐防騙具體怎么做?蘇筱芮總結了如下四點:首先用戶要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妥善保管身份證、銀行卡、驗證碼等隱私信息,不隨意點擊或掃描不明鏈接、二維碼;其次要認真核實所謂的“互聯網平臺客服”來電,通過網絡查詢等方式核驗其真實性;接著是審慎開展自身不了解的互聯網操作,例如通過下載視頻聊天或屏幕共享軟件,將主動權交給陌生人;最后是在轉賬或借貸等資金往來環節提高警惕,對于陌生人提出的各種名目的提前收費堅決不予理會,切勿輕易轉賬付款,以防上當受騙。
“事實上,電信詐騙萬變不離其宗,不僅僅局限于詐騙高發期,這四步反詐防騙的操作在生活中任何時候都適用。用戶只需牢記,天上不會掉餡餅,守住自己的錢袋子,不期盼不勞而獲,增強對陌生人的防范與警惕,就能遠離騙局?!碧K筱芮如是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