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大銀行發力個人消費信貸業務,截至2023年6月末,本外幣住戶消費性貸款(不含個人住房貸款)余額18.75萬億元。整體平均增速超過20%,最多的甚至較年初增長388.06%。”
(資料圖)
9月26日,2023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暨數字經濟開放研究平臺學術峰會上,參與會議的嘉賓建議財政金融共同發力來降低低收入群體獲得消費信貸的成本。
行業專家透露,截至2023年6月末,本外幣住戶消費性貸款(不含個人住房貸款)余額18.75萬億元。
01
—
金融機構發力個人消費信貸
受房地產市場影響,個人住房貸款增長緩慢,42家上市銀行6月末個人住房貸款余額為35.31萬億元,較年初減少1267億元,降幅為0.36%。
而消費貸成為上半年商業銀行個貸業務增長的主力,尤其是國有大行的增速明顯。有37家上市銀行披露了消費貸余額,21家上市銀行的消費貸余額較年初實現了兩位數增長,整體平均增速超過20%,最多的甚至較年初增長388.06%。
工商銀行2023年半年報顯示,該行上半年個人消費貸款增加299.55億元,增幅為12.9%。農業銀行個人消費貸款增加677.1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4.9%。建設銀行個人消費貸增加733.59億元,增幅為24.8%。交通銀行境內行個人消費貸款余額較上年末增長39.30%。
在股份制銀行中,招商銀行6月末消費貸款余額2723.51億元,較年初增長34.68%。中信銀行6月末消費貸款余額2774.2億元,較年初增長10.61%。
在上市城商行中,北京銀行加大個人消費貸款的投放力度,個人消費貸款規模1613.84億元,較年初增長20.17%。江蘇銀行個人消費貸款余額從年初的2742.76億增長到2902.32億,5.82%。成都銀行的消費貸增速最快,貸款余額從2022年年底的20.31億元增至99.14億元,增幅達到388.06%。
2023年公布的20家系統重要性銀行中,有17家公布了個人消費貸款數據,截止今年6月底,合計貸款余額為3.71萬億。
要知道這還不包括銀行信用卡業務以及幾十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中銀消費金融今年6月底貸款余額662.82億,比年初增長44.79億,增幅7.25%。興業消費金融截止6月底貸款余額812.59億,增長8.46%。
行業專家透露,截至6月末,本外幣住戶消費性貸款(不含個人住房貸款)余額18.75萬億元,占名義GDP和最終消費支出(取2022年年末的數據)的比重分別是14.25%和38.5%。
業內專家表示,現在消費信貸面向低收入群體的滲透程度并不低,低收入群體最基本的消費需求如吃、穿、用是剛性的,消費信貸能起到一定作用,但面臨“成本可負擔與商業可持續如何平衡”的問題。
02
—
消費貸利率“內卷”
隨著消費貸競爭加劇,消費貸款利率不斷下降。目前國有大行的消費貸產品最低利率都已降至4%以下。
工商銀行最低利率降至3.7%(年化,下同。),建設銀行為3.95%,農業銀行和郵儲銀行均為3.45%,交通為3.85%。
股份制銀行中,民生銀行最高為5.45%,光大銀行為3.7%,平安銀行新一貸在4.14%左右。
相比個人住房貸款來說,消費貸是一款短期的貸款產品,貸款投向、結構、利率等方面都能很快調整,貸款流程也基本都是線上自動化審批。
銀行之所以發力消費貸,除了國家出臺了很多的措施刺激消費,要求金融機構能夠降低居民融資成本,讓消費需求得到釋放。同時,消費貸這類產品對銀行拓展零售客戶意義重大。消費貸能夠成為銀行搶客戶的一個切入點,只要把握住了客戶,未來利潤點還有很多。
關鍵詞: